译文:在清晨的薄雾中,杨柳朦胧,杏花飘落,五更的钟声突然响起。寂静荒凉的景阳宫殿外明月高悬,惨淡的月光照亮着那凋残的红花。遗衣化作了彩蝶,连金丝缕也被腐蚀殆尽。昔日的皇官,玉宇琼楼早已荒废一空,剥落的画粉飞扬,留下凄凉的景象。只有一双燕子,在风中翩翩起舞。
注释:
1. 杏花零落: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有“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一句,宋代诗人秦观的《画堂春》中也有“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一句,都描绘了杏花飘落的景象。
2. 五更钟: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有“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一句,形容了五更时分的钟声。
3. 景阳宫:即景阳殿,是南朝陈朝的宫殿,位于今天南京市北玄武湖畔一带。
4. 蝶化彩衣:《罗浮山志》中记载了葛洪成仙的故事,说他的遗衣化为彩蝶。《罗浮志》中写道:“仙蝶为仙人彩衣所化,大如盘而五色。”
《山花子·春愁》译文及注释详情»
明朝灭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也是作者深感痛惜的事件。在这个背景下,作者思考了亡明的原因和教训,并通过写作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首先,作者关注的是亡国亡家的君主。明朝的灭亡意味着一个伟大的王朝的覆灭,君主们的失职和错误决策导致了国家的衰败和灭亡。这让作者深感痛心,对于君主们的无能和背叛感到愤慨。
其次,作者也关注到了那些图谋恢复的志士。他们是那些为了国家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人,他们的努力和牺牲也让作者感到敬佩。然而,尽管他们的努力,昔日的繁华景象却再也无法复返,这让作者感到无尽的悲伤和失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来到景阳宫前。景阳宫曾经是明朝的皇宫,如今却变得萧瑟凄凉。这个景象让作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家的覆亡和失去的繁荣。在这样的情景下,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写下了《山花子·春愁》这首诗。
通过这首诗,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亡明的痛惜和思考。他深感亡国的悲剧和教训,对于君主们的无能和背叛感到愤慨,对于那些为国家复兴而努力的志士表示敬佩,同时也对于失去的繁华景象感到无尽的悲伤和失望。这首诗通过景阳宫的萧瑟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于亡明的思考。
《山花子·春愁》创作背景详情»
《山花子》是一首凄丽悲婉的词作,通过古今对比的方式,描绘了昔日繁华的景阳宫殿如今的荒凉景象。词中透露出今昔盛衰、人生凄凉的深沉伤感。
词的上片以残春的景象为切入点,展现了一脉凄婉的伤逝情愫。词中描述了弥漫的晓雾、迷离的杨柳、零落的杏花和凄清的钟声,营造出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其中的“五更钟”一词暗指宋朝的灭亡,预示着国家的衰落和词人内心的忧伤。
下片中的“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进一步渲染了寂寞、凄凉的景况。景阳宫是南朝陈的宫殿,词中以其旧事影射明朝的亡国。明朝和陈朝都曾在南京建都,明月曾照彻陈朝景阳宫殿,目睹过陈后主被擒的一幕。如今,这个曾经繁华的宫殿已经荒凉,只有双飞的燕子依旧翩翩飞舞。
陈子龙的词作婉丽风流,独具神韵。无论是叙述私情还是言国事,他都能以浓艳之笔传达凄婉之神。《山花子》这首词作通过描绘景阳宫的衰败和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故国的遗恨和对人生凄凉的深沉伤感。
《山花子·春愁》赏析详情»
陈子龙(1608—1647)是明末的一位官员和文学家。他的初名是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他是汉族,出生在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
陈子龙于崇祯十年(1637年)中进士,后来担任了绍兴推官和兵科给事中。然而,他的官职刚刚开始就因明朝的灭亡而结束。
清兵攻陷南京后,陈子龙与太湖地区的民众武装组织联络,积极参与抗清活动。然而,他们的努力最终失败,陈子龙被捕后选择投水殉国。
陈子龙是明末重要的作家,他的诗歌成就较高。他的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将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他擅长写七律、七言歌行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
此外,陈子龙还擅长写词,被誉为婉约词名家和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总结:陈子龙是明末的官员和文学家,他在抗清活动中表现出了坚定的民族气节。他的诗歌成就较高,被公认为“明诗殿军”,同时他也是明代第一词人。然而,他的生命在抗清失败后以投水殉国的方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