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昨夜宝刀在匣中幽幽鸣,燕赵的悲歌最能表达壮士心中不平。
昨夜,我的宝刀在匣子里发出幽幽的声音,燕赵的悲歌最能表达壮士心中的不平。
易水缓缓流淌,天青草绿,山河依旧,可惜这里已无处送别像荆轲那样的壮士贤良!
易水缓缓地流淌,天空湛蓝,草地翠绿,山河依然如故,可惜这里已经没有地方能够送别像荆轲那样的勇士和贤良之人了。
注释:
易水:源出河北首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与拒马河汇合。古时是燕国南部的一条大河。
并刀: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快刀。指宝刀、宝剑。
匣中鸣:古人形容壮士复仇心切,常说刀剑在匣子里发出声音。
燕赵:战国时的两个诸侯国,分别在今河北省和山西省地区。古时燕赵出过不少侠客义士,干出了很多悲壮的事情。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潺潺: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荆卿:即荆轲,战国时卫国人。被燕太子拜做上卿。太子丹了去秦国行刺秦王,并亲自送他渡过易水,行刺未成被杀。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渡易水》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1640年,当时中国的明思宗崇祯十三年。诗人的母亲去世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他的丧服也已经满了。与此同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经改国号为“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意图侵略中国。国内的义军也开始兴起,威胁到了京城的安全。在这个背景下,陈子龙从他的家乡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前往京城的途中,经过了易水。在这个时候,他被八百多年前荆轲的慷慨悲歌所感动,于是他拿起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渡易水》创作背景详情»
本文是对一首诗进行赏析。这首诗是明末的诗人在面临国破家亡的威胁时写下的。诗人通过怀古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英雄壮举的赞美。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豪迈之士为国尽忠的壮怀激烈的意志。诗人通过描写并刀夜鸣来展现自己报国的急切愿望,表达了自己奋发向上的豪情斗志。这种报国热忱与怀古咏史相结合,是此诗最大的特色。
后两句与前两句进行对比,感叹物是人非,山河破碎。诗人通过描写易水的景象,表达了对统治者醉生梦死、意志消沉的不满。诗人用“可怜”一词来表达对英雄失路的悲哀,抒发了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诗人通过易水故事,想到目前国家危机四伏,却无英雄挺身救国,触动了自己的懊丧与失望,产生了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
整首诗情感激荡,苍凉悲壮,表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诗人通过怀古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英雄壮举的赞美,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有民族感情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渡易水》赏析详情»
陈子龙(1608—1647)是明末的一位官员和文学家。他的初名是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他是汉族,出生在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
陈子龙于崇祯十年(1637年)中进士,后来担任了绍兴推官和兵科给事中。然而,他的官职刚刚开始就因明朝的灭亡而结束。
清兵攻陷南京后,陈子龙与太湖地区的民众武装组织联络,积极参与抗清活动。然而,他们的努力最终失败,陈子龙被捕后选择投水殉国。
陈子龙是明末重要的作家,他的诗歌成就较高。他的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将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他擅长写七律、七言歌行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
此外,陈子龙还擅长写词,被誉为婉约词名家和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总结:陈子龙是明末的官员和文学家,他在抗清活动中表现出了坚定的民族气节。他的诗歌成就较高,被公认为“明诗殿军”,同时他也是明代第一词人。然而,他的生命在抗清失败后以投水殉国的方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