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探春》原文赏析

  • làng
    táo
    shā
    ·
    tàn
    chūn
  • [
    sòng
    dài
    ]
    shì
  • zuó
    chū
    dōng
    chéng
    shì
    tàn
    chūn
    qíng
    qiáng
    tóu
    hóng
    xìng
    àn
    qīng
    kǎn
    neì
    qún
    fāng
    weì
    zǎo
    huí
    chūn
  • liǎn
    xiāng
    chén
    xuě
    qián
    cūn
    dōng
    jūn
    yòng
    xīn
    liào
    xiǎng
    chūn
    guāng
    xiān
    dào
    chù
    chuī
    zhàn
    meí
    yīng

原文: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相关标签:春天写景抒情浪淘沙

译文及注释

译文:昨天我去东城郊外游玩。墙上的红色很深暗,茂密得好像要倾斜下来。栏杆内侧的各种花草却还没有露出花苞,春天的脚步还没走到这里。

美丽的小路上,一个女子经过,扬起尘土和落花,前面的村子刚刚下过雪。这是掌管春天的神辛勤的脚步吧?想必春天来到之时,柔风一定会先吹开梅花。

注释:浪淘沙:词牌名。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过龙门》等。创自唐代刘禹锡、白居易。原为小曲,单调28字,四句,三平韵,亦即七言绝句。

探春:早春郊游。

暗:色浓。

倾:犹倾倒,这里指漫出来。

槛(jiàn):花池的围栏。

群芳:各种花草。

绮(qǐ)陌:风景美丽的郊野道路。敛:聚集、不扬起。香尘:芳香之尘,多指女子之步履而起者。

雪霁(jì):雪止天晴。

东君:司春之神。用意:着意,留心。辞:推辞。辛:劳苦。

绽:花蕾开放。 《浪淘沙·探春》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当时苏轼被任命为杭州的通判。在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初春,苏轼前往杭州城东郊外探春,并在此之后创作了这首词。 《浪淘沙·探春》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吹绽梅英”,以一种预测的语气,暗示着探春者对春光的期待和渴望。



整篇赏析以描写春景为主线,通过对不同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初春的美丽和生机。上片以杭州城东郊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写墙头红杏的出墙景象,表达了探春者春心欲动的情态。下片则以路景和村景为主,通过描写绮陌敛香尘和雪霁前村的景象,展示了探春男女们在路途中所见的美景。最后,通过描写探春者进入幻境的情景,表达了他们对春光的渴望和期待。



整篇赏析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如情景交融、矛盾句、对仗句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通过引用古代诗词的方式,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整篇赏析以描写春景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初春的美丽和生机,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魅力和活力。 《浪淘沙·探春》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浪淘沙·红影湿幽窗

清代 纳兰性德

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雨余花外却斜阳。谁见薄衫低髻子,抱膝思量。
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暗思何事断人肠。曾是向他春梦里,瞥遇回廊。

浪淘沙(重九)

宋代 蒋捷

明露浴疏桐。秋满帘栊。掩琴无语意忡忡。掐破东窗窥皓月,早上芙蓉。
前事渺茫中。烟水孤鸿。一尊重九又成空。不解吹愁吹帽落,恨杀西风。

浪淘沙(题陈汝朝百鹭画卷)

宋代 张炎

玉立水云乡。尔我相忘。披离寒羽庇风霜。不趁白鸥游海上,静看鱼忙。
应笑我凄凉。客路何长。犹将孤影侣斜阳。花底鹓行无认处,却对秋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