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旅雁向南飞》原文赏析

  • suàn
    ·
    yàn
    xiàng
    nán
    feī
  • [
    sòng
    dài
    ]
    zhū
    dūn
  • yàn
    xiàng
    nán
    feī
    fēng
    qún
    chū
    shī
    xīn
    qín
    liǎng
    chuī
    xià
    hán
    tīng
  • ōu
    nán
    qīn
    jiǎo
    yōu
    xiāng
    yún
    hǎi
    máng
    máng
    chù
    guī
    shuí
    tīng
    míng

原文: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相关标签:爱国人民咏物卜算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大雁南飞,风雨中与雁群失散。饥渴辛苦的大雁双翅无力地下垂,只好独宿在冷落凄清的河中小洲。

苦于和沙鹞、白鹭难以亲近,时刻担心被弓箭射杀。云海茫茫归处又在何方?有谁来听鸿雁的声声哀号。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旅雁:征雁。这里比喻战乱时人们纷纷南逃。

寒汀(tīng)立:冷落凄清的河中小洲。

鸥鹭:即沙鸥、白鹭。

矰(zēng):用丝绳系住的短箭。

缴(zhuó):系在箭上的丝绳。 《卜算子·旅雁向南飞》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在公元1126年至1127年的北宋靖康年间,发生了一场被称为“靖康之难”的重大事件。这个时期,北宋的统治者宋钦宗面临着来自金朝的入侵和压迫。面对战乱和动荡的局势,许多人选择南渡,寻求安全和稳定的生活。

在这个背景下,一位词人开始了他的南渡之旅。他经历了种种不适和困苦,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他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可能是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也可能是他对离乡背井的感慨和思念之情的抒发。

这首词可能描绘了词人在南渡途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困苦。他可能遭遇了战乱和流离失所的人们,见证了家园被摧毁的景象,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苦难。词人可能也经历了长途跋涉和艰难的旅程,面对着风雨和饥饿,他的身心都受到了巨大的考验。

这首词也可能表达了词人对离乡背井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他可能怀念起家乡的美景和亲人的温暖,思念起曾经的生活和幸福。他可能感叹离乡之后的孤独和无助,渴望能够回到家乡,重新融入那个熟悉的环境中。

总之,这首词是在北宋靖康年间南渡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可能描绘了词人在南渡途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困苦,也可能表达了他对离乡背井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这首词通过词人的笔触,展现了那个动荡时期的人们的心情和生活状态。 《卜算子·旅雁向南飞》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的内容和象征手法进行解读。词的上片描写了失群旅雁在风雨中疲惫饥渴、孤独无助的状态,通过雁的遭遇来抒发词人内心的感受。下片则以雁被人弋射和无处归宿的忧惧,以及孤危和无人怜顾的哀鸣,象征了词人与广大人民的相似处境和心情。词中使用了鸥、鹭和雁等鸟类来比喻人们的困境,通过描写旅雁的困苦来写人间的忧患,表达了词人对时代的忧虑和对人民遭遇的同情。整首词虽然处处写雁,但实际上是在写自身的处境和心绪,通过个人的遭遇反映了普遍的意义和时代的色彩。 《卜算子·旅雁向南飞》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朱敦儒的照片
朱敦儒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是洛阳人。他曾担任过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等职务。后来他退休了,定居在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朱敦儒去世。他留下了一部名为《樵歌》的词集,共三卷。朱敦儒因其才华出众而被称为“词俊”,与“诗俊”陈与义等人一起被称为“洛中八俊”。楼钥在《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中提到了这一称号。

猜您喜欢

卜算子·苕霅水能清

宋代 吴潜

苕霅水能清,更有人如水。秋水横边簇远山,相对盈盈里。
溪上有鸳鸯,艇子频惊起。何似收归碧玉池。长在阑干底。

卜算子·见也如何暮

宋代 石孝友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卜算子(寿母)

宋代 邹应龙

满一望三时中(春三十日生),春景方明媚。又见蟠桃结子来,王母初筵启。
无数桂林山,不尽漓江水。总入今朝祝寿杯,永保千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