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堂铭》原文赏析

  • sān
    huái
    táng
    míng
  • [
    sòng
    dài
    ]
    shì
  • tiān
    xián
    zhě
    guì
    rén
    zhě
    shòu
    寿
  • tiān
    rén
    zhě
    yǒu
    hòu
  • èr
    zhě
    jiāng
    ān
    zhōng
    zaī
    wén
    zhī
    shēn
    bāo
    yuē
    rén
    dìng
    zhě
    shèng
    tiān
    tiān
    dìng
    néng
    shèng
    rén
  • shì
    zhī
    lún
    tiān
    zhě
    jiē
    dài
    dìng
    ér
    qiú
    zhī
    tiān
    weí
    máng
    máng
  • shàn
    zhě
    dài
    è
    zhě
  • dào
    zhí
    zhī
    shòu
    寿
    yán
    zhī
    è
    jiē
    tiān
    zhī
    weì
    dìng
    zhě
  • sōng
    bǎi
    shēng
    shān
    lín
    shǐ
    kùn
    péng
    hāo
    è
    niú
    yáng
    ér
    zhōng
    guàn
    shí
    yuè
    qiān
    suì
    ér
    gǎi
    zhě
    tiān
    dìng
  • shàn
    è
    zhī
    bào
    zhì
    sūn
    dìng
    jiǔ
  • suǒ
    jiàn
    suǒ
    wén
    kǎo
    zhī
    ér
    shěn
  • guó
    zhī
    jiāng
    xìng
    yǒu
    shì
    zhī
    chén
    hòu
    shī
    ér
    shí
    bào
    rán
    hòu
    sūn
    néng
    shǒu
    wén
    tài
    píng
    zhī
    zhǔ
    gòng
    tiān
    xià
    zhī
  • bīng
    shì
    láng
    jìn
    guó
    wáng
    gōng
    xiǎn
    hàn
    zhōu
    zhī
    shì
    tài
    tài
    zōng
    wén
    zhōng
    xiào
    tiān
    xià
    wàng
    weí
    xiāng
    ér
    gōng
    zhí
    dào
    róng
    shí
  • gài
    cháng
    shǒu
    zhí
    sān
    huái
    tíng
    yuē
    sūn
    yǒu
    weí
    sān
    gōng
    zhě
  • ér
    weì
    guó
    wén
    zhèng
    gōng
    xiāng
    zhēn
    zōng
    huáng
    jǐng
    xiáng
    zhī
    jiān
    cháo
    tíng
    qīng
    míng
    tiān
    xià
    shì
    zhī
    shí
    xiǎng
    róng
    míng
    zhě
    shí
    yǒu
    nián
  • jīn
    rén
    míng
    ér
    zhī
    yǒu
    yǒu
    fǒu
    ér
    jìn
    gōng
    xiū
    shēn
    bào
    tiān
    shǔ
    shí
    nián
    zhī
    hòu
    chí
    zuǒ
    jiāo
    shǒu
    xiāng
  • shì
    zhī
    tiān
    zhī
    guǒ
  • jiàn
    weì
    gōng
    ér
    jiàn
    mǐn
    gōng
    zhí
    jiàn
    shì
    rén
    zōng
    huáng
    chū
    shì
    cóng
    jiāng
    shuài
    sān
    shí
    nián
    weì
    mǎn
  • tiān
    jiāng
    xìng
    wáng
    shì
    sūn
    zhī
    duō
    xián
    shì
    yǒu
    jìn
    gōng
    yún
    zhě
    xióng
    cái
    zhí
    zhēn
    xiāng
    shàng
    xià
  • ér
    yún
    zhī
    sūn
    gōng
    míng
    guì
    lüè
    wáng
    shì
    děng
    ér
    zhōng
    shù
    rén
    hòu
    weì
    gōng
  • yóu
    guān
    zhī
    wáng
    shì
    zhī
    gài
    weì
  • mǐn
    gōng
    zhī
    yóu
    hǎo
    ér
    wén
    shì
    jiā
    shì
    míng
    zhī
  • míng
    yuē
    xiū
    zaī
    weì
    gōng
    zhī
    huái
    méng
    fēng
    zhí
    zhī
    qín
    shì
    nǎi
    chéng
  • xiāng
    zhēn
    zōng
    fāng
    píng
  • guī
    shì
    jiā
    huái
    yīn
    mǎn
    tíng
  • chái
    xiǎo
    rén
    cháo
    xiāng
    shí
    shè
    huáng
    jué
    shù
    jiǎo
    xìng
    zhòng
    ér
    huò
  • yǒu
    jūn
    néng
    guó
    wáng
    chéng
    zhī
    dōng
    jìn
    gōng
    suǒ
    sān
    huái
    weí
    zhī
  • xiū
    zaī

原文: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
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
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
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
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
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
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
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
铭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
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
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呜呼休哉!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赞颂写人

译文及注释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申包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上天将再一次

注释:
1. 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指出了善良和道德高尚的人并不一定能够获得财富和长寿的回报。
2. 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申包胥认为人的努力和行为可以改变命运,但天命的力量更加强大。
3. 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指出了有时候邪恶的人可能会长寿,而善良的人却可能遭受不幸。
4. 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通过松柏的例子,说明了上天赋予每个生物不同的天性和命运。
5. 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指出了有些人的善恶行为的后果可能要延续到子孙后代才能显现。
6. 晋国公王佑:指的是晋国公王佑,他是一位忠诚而正直的大臣,虽然没有得到当时的宰相职位,但他的后代却能够享受福禄。
7. 魏国文正公(王旦):指的是王佑的儿子王旦,他在真宗皇帝的时代担任宰相,享受了十八年的福禄。
8. 懿敏公:指的是王旦的儿子,他在仁宗皇帝的时代担任重要职务,以其忠诚和才能而闻名。 《三槐堂铭》译文及注释详情»

读后感

读完《三槐堂铭》,我深受感动。这篇文章通过讲述王祐的故事,展现了他忠厚仁恕的品质和浩然正气,让人对他和他的家族充满敬佩和神往。

王祐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忠厚勤勉、廉洁奉公的官员。王祐自小就展现出豪迈的性情和才气横溢的才华,他的文章立意高远,文辞优美,备受人们争相传诵。

在乱世中,王祐保持了真诚正直的本性。他不顾个人安危,劝告后晋元帅杜重威忠于朝廷,不要投降契丹,这让他得罪了杜重威。即使遭到贬谪,王祐仍然坚持撰写文章,以忠孝因果警示世人。

宋朝建立后,王祐担任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等官职。他被派去调查大名府的政务腐败问题,他查明真相后,不惜以全家老小的性命来担保功臣符彦卿无罪。他直言上疏给皇上,警示他引以为戒,避免滥杀无辜。这样做不仅保全了符彦卿的生命,也保护了许多无辜者。王祐在同僚有难时,能仗义执言,舍己救人,这种品行令人称赞,也为他积下了深福厚德,必将荫蔽子孙。

王祐的才干和品行得到了天下人的赞叹,许多人希望他能升任宰相。然而,他直道而行的个性引起了一些心术不正的人的忌惮,他们想方设法排挤他,导致他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在晚年,王祐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寄托在子孙后代身上,他满怀信心地在庭院中种下了三槐树。这棵树象征着他对家族的期望和对国家的希望,他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他的忠厚仁恕之德,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三槐堂铭》,我深刻感受到了王祐的忠诚和正直,他的故事让我对忠厚仁恕的品质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佩。他的坚持和努力,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声誉,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忠义的重要性,也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三槐堂铭》读后感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苏轼在湖州任上为学生王巩家中“三槐堂”提写的铭词进行的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三槐堂的背景,它是北宋初年兵部侍郎王佑家的祠堂,因王佑手植三棵槐树而得名。接着,文章指出了古代传说中三槐象征朝廷官吏中职位最高的三公,而王佑正是王巩的曾祖父。

文章的主题是歌颂王佑的品德和功业,分为五段进行。前两段从天命的有常立论,肯定了善恶因果报应的观点,提出了“仁者必有后”的理念,为全文的理论基础。后三段则记叙了王佑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以及王佑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说明王佑仁爱厚施、积善成德,因此才子孙多贤,福祚绵绵不绝,从而论证了观点,突出了主旨。

整篇文章贯穿着天命有常、因果报应的思想,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文章认为“善恶之报,至于子孙”,显然带有惩创人心、引为鉴诫的良苦用心。文章的文字简洁,自然流畅,叙述和议论相结合,表达得恰到好处。 《三槐堂铭》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姑射山诗题曾山人壁

宋代 惟凤

东西望朔漠,姑射独崔嵬。
一片两片云,终南太华来。
根绕黄河曲,影落清渭隈。
深涧饮渴虹,邃河生秋雷。
古径穷难尽。晴岚拨不开。
海鸥飞上迟,边风劲触回。
傲隐非他古,依灵有奇才。
曾生心若何,猿声终夜哀。

梁鸿尚节

南北朝 范晔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
而不为章句。
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
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其主犹以为少。
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
”主人许之。
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于是,始敬鸿,悉还其豕。
鸿不受而去。
(选自南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

卷阿

先秦 佚名

有卷者阿,飘风自南。
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
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
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似先公酋矣。
尔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
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百神尔主矣。
尔受命长矣,茀禄尔康矣。
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纯嘏尔常矣。
有冯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岂弟君子,四方为则。
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
岂弟君子,四方为纲。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
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
蔼蔼王多吉人,维君子命,媚于庶人。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菶菶萋萋,雍雍喈喈。
君子之车,既庶且多。
君子之马,既闲且驰。
矢诗不多,维以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