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听人说平乱前的岷峨两山,山色惨淡,风物凄凉;而今传闻平乱后的长江,江水澄碧,风清月朗。我就觉得秋风送爽,正好圆梦好还乡。幸亏你在西南布防,筑起长城坚如铁壁铜墙。虽说当年的政事堂,参知政事的不过三人,而今西南蛮荒地区,平叛后已是一片和平景象。
注释:何满子:词牌名。唐教坊曲,一名“何满子”。有双调、单调之分。双调者,十二句,六平韵。
益守: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太守。益州为古地名,宋时称成都府。词题“益守”,通行诸本作“南守”,今从南宋傅榦《注坡词》。冯当世:冯京,字当世,江夏(今武汉市武昌)人。皇祐初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见说:听说。岷峨(mín é)凄怆(chuàng):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三月,官府因筑茂州(治今四川茂汉羌族自治县)城引起与羌人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宋军将士死伤甚众,随后羌人也大量惨遭杀戮。岷峨,岷山、峨眉山,均在今四川省。凄怆,凄惨悲伤。
旋:随即。江汉澄清:指当时新任成都知府冯当世对羌人实行招抚政策,因而边乱不久即告平息。江汉,长江、汉水,这里偏指长江,它流经四川省。
长城:古代北方为防备匈奴所筑的城墙,引申指国家所倚赖的能臣良将。
东府:宋代宰相及中书所居称东府,与枢密院(西府)分掌文武大权。冯当世自熙宁三年至七年担任参知政事,当住东府。三人最少:与冯当世同时担任参知政事的韩绛、王珪等人中,冯氏最为年轻。
“西山”句:典出《新唐书·韦皋传》:韦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蛮部震服。于是西山羌女、诃陵、南水
《河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宋代政治家冯当世在宋神宗熙宁四年担任参知政事时,推荐苏轼和刘攽担任直舍人院掌外制的职位,以起草皇帝的诏令。然而,这一提议未被批准,导致苏轼被调任为杭州通判,刘攽则被调任为泰州通判。苏轼和刘攽都是反对新法的人。这首词直接针对当时的人事安排发表意见,直接谈及国家事务,并表达了个人情思和对历史的感慨。 《河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词以冯京守成都时的事功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和个人情思的抒发。词的上片以描写岷峨和江汉的景象为开端,表达了动荡不安的岷峨一带已经恢复太平的局面,给人一种亲切感。接着,词中提到了冯京任参知政事时的年轻和锐气,以及他在茂州的安抚工作,借用韦皋的事迹来赞美冯京的才能和功绩。这些描写充满了典雅和风致。
词的下片则转向描写西蜀的风土人情。结合冯京的知府和安抚使的身份,词中描写了他在公余时间里的游赏生活和与人民的关系。作者引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的记载,描述了成都的浣花节和杜子美草堂沧浪亭的盛况,以及蜀人对浣花节的喜爱。这部分描写起到了调剂词情的作用。
整首词通过对冯京的事功和西蜀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家乡的关心和思念之情。同时,词中运用了典雅的比喻和典故,使词意更加深远。
《河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