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译文:吴起镇山高路远地势险峻,红军骑马纵横其间奋勇杀敌。有谁敢手持武器,纵马驰骋,在我看来只有彭大将军。
注释:六言诗:旧体诗的一种格式,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句数和平仄都不像律诗那样严格。
坑深:地势险峻。
唯我彭大将军:大战胜利毛泽东写诗赠于,首句即用电文句,但改“沟深”为“坑深”。彭德怀收到这首诗后,将诗的末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然后将原诗送还了毛泽东。彭德怀(1898—1974)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1935年10月19日,红军长征胜利后,蒋介石派遣了5个骑兵团尾随红军。为了保护陕北革命根据地免受敌军入侵,彭德怀指挥先遣队在吴起镇附近进行了一场被称为“切尾巴”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红军歼灭了一个敌军骑兵团,取得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的第一场胜利。为了表彰彭德怀的英勇表现,毛泽东特地创作了这首诗来赠予彭德怀。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围绕毛泽东的诗歌进行分析。诗歌共有24个字,描绘了一位英勇无敌的大将军形象。与刘邦的《大风歌》相比,这首诗也有着相似之处。诗中的“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塑造了毛泽东创造的艺术形象,有些类似于他曾经熟读的中张飞在长坂桥上勇退曹兵的英勇形象。然而,“横刀立马”只是艺术的真实,而不是历史的真实,因为彭德怀在指挥作战时并没有骑在马上,而是隐藏在壕沟里。他使用的武器也不是古代的大刀长矛,而是近代的“盒子炮”,可以进行较远距离的射击。但是这句诗确实描绘了一个勇猛无比、挺身拒敌的彭大将军形象。
另外一句“山高路远坑深”确实真实地描绘了当地的地貌。成仿吾在《长征回忆录》中描述了红军过六盘山后在白杨城出发的情景,队伍要经过沟,然后再上山,接着又要过三道深沟,直到半夜才到达杨家园子。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区的地势多是高山深沟险壑,这句诗正是描绘了这种地貌。
根据《彭德怀自述》的版本,诗中的“骑兵任你纵横”是指看看你们这些骑兵还能横行多久。这句诗体现了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对敌骑的藐视和胜利在握的从容镇定。毛泽东塑造的艺术形象与古时战场上勇猛战将的形象重叠在一起,令人景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英勇无敌的大将军形象、真实的地貌以及对敌骑的藐视,展现了毛泽东的艺术才华和对战争的理解。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赏析详情»
妇女解决,突起异军。
两万万众,奋发为雄。
男女并驾,如日方东。
以此制敌,何敌不倾。
到之之法,艰苦斗争。
世无难事,有志竟成。
有妇人焉,如旱望云。
此编之作,伫看风行。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
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
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
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
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
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
实鉴临之,皇天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