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译文:短暂游览了波光粼粼的湘江,又踏上了层峦叠嶂的岳麓山,登高望远,心旷神怡。
远远看到橘子洲上树木摇动,长江上卷起阵阵波浪;雨从那翠绿的原野上直向山上扑来。
老友相会,举杯畅饮,谈笑之间,更觉友情依旧;世界上有些人为一己私利,就如鸡虫一般争斗不已,实在可悲。
回想三十年前的事,不要感叹人生易老,今日不是又登上岳麓山的赫曦台了吗?
注释:春江:指春天涨水的湘江。暂徘徊:即短暂流连。暂,指畅游湘江的时间短暂。
层峰:山峰层叠,这里指的是岳麓山山峰。
绿洲:指橘子洲,在长沙的湘江中间的一块陆地。
上山来:指山的顶峰。
尊前:即宴席上。尊,同“樽”,酒杯。
鸡虫:指某个大国(应该是指苏联)领导层内部的权力斗争。
韶华:美好的年华,指人的青年时代。
卅年:即三十年。毛泽东曾于1925年游历岳麓山,到此次重游旧地,恰是三十年。
赫曦台:在岳麓山的岳麓书院。南宋朱熹称岳麓山顶为赫曦,后因此山上的台为赫曦台。清代因山上台毁,将原“赫曦台”匾额悬挂于岳麓书院“前台”,由此前台更名为“赫曦台”。赫曦,光明盛大的样子。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1955年全国范围内兴起的社会主义农村合作化运动,以及毛泽东在同年6月到湖南考察农村合作社情况时的经历。在考察期间,周世钊陪同毛泽东游览长沙岳麓山,并写了一首名为《七律·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的诗歌,随信寄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在收到信件后于1955年10月4日回信,回信中附有周世钊的七律诗。这个背景描绘了当时社会主义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推动力量和毛泽东对于农村合作社的重视与支持。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创作背景详情»
对此不应过分关注。”鸡虫”二字的确有此意,但更重要的是,它是对那些为个人私利而不顾国家大义的人的嘲讽和讽刺。这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也是对自己坚守信仰、追求真理的态度的宣示。
尾联是对前面所述的景物和人物的总结。诗人通过重游故地,感受到了家乡的繁荣和自己的成长,也看到了一些人的可悲和自己的坚持。他在这里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和对国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个人追求的坚持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社会的关注。
总的来说,《和周世钊同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写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和对国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个人追求的坚持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整首诗既反映了当时国家的繁荣气象,又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这首诗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赏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