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清澈明净的池塘上的花朵盛开,就像清泉流淌一样。去听犀牛角制成的槌子和玉制的方响演奏的《凉州》曲。乐女快步走来,身上佩带着佩玉,来到了馆舍。
遥远的天河上,碧绿色的云彩轻轻地密布着,今晚的恋人在鹊桥头相会。一声声敲击,乐音穿透了新秋的天河。
注释:
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方响:又名瓯(ōu),古代打击乐器。由16枚大小相同、厚薄不一的长方铁片组成,分两排悬于架上。用小铁槌(chuí)击奏,声音清浊不等。
⑶银塘:清澈明净的池塘。
⑷犀槌:古代打击乐器方响中的犀角制小槌。
⑸玉板:击节的拍板的美称。
⑹《凉州》:乐府《近代曲》名,属宫调曲。原是凉州一带的地方歌曲,唐开元中由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⑺环佩:古人身上佩带的玉制饰物,这里代指妇女的佩饰。
⑻秦楼:秦穆公为其女弄玉所建造的楼,亦名凤楼。相传秦穆公女弄玉,好乐。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弄玉妻之,为之作凤楼。二人吹箫,凤凰来集,后乘凤飞升而去。这里代指乐女居住的馆舍。
⑼远汉:天河。
⑽漠漠:密布。
⑾鹊桥:神话中的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于鹊桥,喻恋人相会之处。
《浣溪沙·方响》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七月,地点是凤翔。苏轼是当时的官员,他的妻子王弗曾经以她的乐女弹琵琶而闻名。有一次,王弗在银塘内弹奏琵琶时,琵琶的声音如此动听,引起了一片方响。这种美妙的音乐让人们感受到了物类相感的奇妙之处。这个故事给了苏轼一些启示,他被故事中的劝谏所感动,认识到自己在行事和结交朋友方面需要更加谨慎。因此,苏轼创作了这首词来赞叹这个故事的美妙。 《浣溪沙·方响》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描述了苏轼的《方响曲》一词中所描绘的方响演奏过程以及方响所带来的艺术力量。文章分为上下两片进行赏析。
上片以衬托之笔写乐女们敲击方响演奏《凉州》曲的过程。通过描述“花满银塘水漫流”,表达了乐声如花朵遍地开放、如清泉漫流的效果。同时,方响击打时需要着水以调音,因此出现了“花满”、“水漫”的效果,这是苏轼常用的通感技法。通过听觉、视角的挪移,给人以愉悦的美感。同时,苏轼点明方响是由“犀槌”和“玉板”演奏出《凉州》曲,说明了乐器的贵重,以及乐曲的广泛。
下片则以带有神话色彩的笔墨,描述了方响超常的艺术力量。通过写方响声穿透了“远汉”、“碧云”,即感动天地;写方响音成为传媒,成全“鹊桥”聚会的恋人,即感动神明;写方响的音响彻“绛河”的秋天,即感动时节。这些描写强调了方响的超凡力量和艺术效果。
整篇赏析通过衬托、用典与想象之笔,极力渲染了方响作为国宝的超常艺术力量。苏轼让方响重见天日,重现灵光,重传原音,重显价值,表达了他对中华文物的珍惜之情。
《浣溪沙·方响》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