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五老峰坐落于庐山的东南,耸立如青天削出,就像一朵盛开的金色莲花。
登上峰顶可以揽取九江的秀丽景色,我将在这里巢居于云松。
注释:
登庐山五老峰:诗题“登”一作“望”。五老峰:庐山东南部相连的五座山峰,形状如五位老人并肩而立,山势险峻,是庐山胜景之一。李白曾在此地筑舍读书。
芙蓉:莲花。《李太白诗醇》王云:“芙蓉,莲花也。山峰秀丽可以比之。其色黄,故曰金芙蓉也。”
九江:长江自江西九江而分九派,故称。九江在庐山北面。揽结:采集、收取。
巢云松:隐居。《方舆胜览》卷十七引《图经》:“李白性喜名山,飘然有物外志。以庐阜水石佳处,遂往游焉。卜筑五老峰下。”
《登庐山五老峰》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首诗的年代和可能的创作背景。根据内容,这首诗的创作年份尚不确定,有一种说法是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刚出蜀时创作的,另一种说法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和他的妻子宗氏一起来到庐山隐居时期创作的。
这首诗的创作年份不确定,可能是在725年左右,也可能是在安史之乱后的某个时期。无论是哪个时期,这首诗都反映了李白的心境和他与妻子宗氏的生活状态。
如果这首诗是在725年左右创作的,那么它可能是李白刚刚离开蜀地,来到其他地方时的心情抒发。这个时期,李白可能面临着离别和迁徙的困扰,他可能思念着蜀地的美景和亲友,同时也对未来的未知感到忧虑。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这个时期的心情写照,表达了他对离别和未知的感受。
另一种说法是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后的某个时期创作的。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叛乱,给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破坏。在这个时期,李白可能选择了隐居庐山,远离战乱和纷争。这首诗可能是他在庐山隐居时期的创作,表达了他对战乱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无论是哪个时期,这首诗都是李白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达,反映了他对离别、迁徙、战乱等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感受。这首诗可能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情感等手法,展现了李白独特的诗歌才华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登庐山五老峰》创作背景详情»
使得诗中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首诗以庐山东南五老峰为主题,通过描写五老峰的地理位置、山势形状和与九江的关系,展现了五老峰的壮丽景色。诗人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将五老峰比作金色芙蓉花,形容其金碧辉煌。同时,诗人通过运用“削”、“揽结”等词语,刻画出五老峰的险峻陡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其雄伟壮观的气势。
诗人对五老峰的热爱和对出世思想的追求也贯穿于全诗。五老峰的美景和山上的白云青松触动了诗人的心灵,使他不愿离去,选择在五老峰的青松白云之中隐居。通过这种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厌倦,展现了他追求自由自在、超脱尘世的出世思想。
整首诗的结构布局合理,通过交代地理位置、描写山势形状和与九江的关系,展示了五老峰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同时,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使诗中的景物更加栩栩如生。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五老峰的热爱和对出世思想的追求,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庐山的壮丽风光。
《登庐山五老峰》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