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帘内清亮的歌声助兴着帘外的酒宴。虽然能听见那可爱新颖而美妙的歌声,却看不见歌女那如花的面容。牙板拍节声如同珍珠落玉盘,振动的梁尘不知不觉落入晶莹碧透的酒杯。
那歌声,时而如凤凰对唱时的美妙欢快声,时而又如孤凤如泣如诉的哀怨声,响遏行云。座席上的青年男子已被这歌声深深打动,已然销魂。
注释:
凤栖梧:又名“蝶恋花”、“鹊桥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名。《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清歌:清亮的歌声。葛洪《抱朴子·知止》:“清体柔声,清歌妙舞。”
新声:指新制定的歌曲。
牙板:歌女演唱时用以拍节之板。
珠一串:像一串珠子落在玉盘上,形容歌声清脆。白居易《长恨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梁尘:梁上的尘土。刘向《别录》:“鲁人虞公发声清,晨歌动梁尘。”
桐树:梧桐,相传凤非梧不栖。《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渐遏遥天”二句:即响遏行云,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歌声嘹亮。《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坐上少年:柳永自谓。
玉山未倒:指人还没有喝醉。玉山,形容男子仪容之美。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嵇康)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肠先断:形容歌声感人至极。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首词的创作年份以及柳永创作此词的动机。根据描述,这首词应该是柳永在青年时期创作的。在这首词中,有一句“坐上少年听不惯”,而“少年”指的是柳永自己。这句话表明了柳永对于某种声音或者言论的不适应,可能是因为他年轻时对于某些观念或者价值观持有不同的看法。此外,词中还有一句“帘内清歌帘外宴”,这表明柳永当时听的是私人家的歌妓唱的歌。柳永被这些歌声深深吸引,因此创作了这首词。这篇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关于柳永创作动机和背景的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创作背景详情»
想象力。他通过运用典故和意象,将歌声描绘得栩栩如生,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感官体验。
首先,柳永通过虚写歌妓的美貌,为后文的描写做了铺垫。他没有直接描写歌妓的容貌,而是用“不见如花面”一句,让读者自行想象歌妓的美丽。这种留白的手法,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接下来,柳永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来描写歌声之美。他引用了《礼记·乐记》中的描写,将歌声比喻为“牙板数敲珠一串”,形象地表达了歌女歌声的流转和音响效果。他还引用了刘向的《别录》,将歌声比喻为“梁尘暗落琉璃盏”,通过这个意象,让读者感受到歌声的清脆和穿透力。此外,他还借助“梧桐”、“凤凰”等古代意象,描绘了歌声的凄怨和孤寂。这些典故和意象的运用,使得歌声的描写更加丰富多样,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感受。
最后,柳永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将读者带入了歌声的情境中。他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一句,将歌声的力度由细到壮、由弱到强地展现出来。他还用“肠先断”一句,表达了自己被歌声所感动的情感。这些描写和抒发,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歌声所带来的情感冲击。
总的来说,柳永在《凤栖梧》中通过运用典故和意象,将歌声描绘得生动而丰富。他通过留白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能够自行想象和感受歌声的美妙。同时,他通过情感的抒发,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到歌声所带来的情感冲击。这篇词赏析展示了柳永在描写歌声方面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
《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赏析详情»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汉族家庭,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被称为柳七。他在宋仁宗朝考中进士,后来担任屯田员外郎的官职,因此被称为柳屯田。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自称“白衣卿相”。他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的慢词较多。他的词作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因此在当时广泛流传,人们常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柳永的代表作品包括《雨霖铃》和《八声甘州》。《雨霖铃》以描写雨夜中思念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八声甘州》则以描写甘州的美景和离别之苦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词作都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而广受赞誉。
关于柳永的生平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传说,柳永在约1053年去世,享年约66岁。他的词作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广泛流传,但他本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官职和荣誉。然而,他的词作却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