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恨诗》原文赏析

  • yōu
    hèn
    shī
  • [
    táng
    dài
    ]
    ān
    fāng
  • shàng
    xiá
    qiū
    jiāng
    fēng
    làng
    duō
  • líng
    cháng
    duàn
    lán

原文: 卜得上峡日,秋江风浪多。
巴陵一夜雨,肠断木兰歌。



译文及注释

译文:根据占卜得知,出峡的那一天,秋江上必定会有很多风浪。巴陵经历了一整夜的大雨,听到木兰歌时,我感到内心痛苦不堪。

注释:卜:古人通过摇铜钱、掷骨牌或计算天干地支等方式来预测吉凶的一种活动。
江:一作“天”。
巴陵:古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岳阳。
肠断:形容极度悲痛。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临川东兴,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将归。猿母自后逐至家。此人缚猿子于庭中树上,以示之。其母便搏颊向人,欲乞哀状,直谓口不能言耳。此人既不能放,竟击杀之,猿母悲唤,自掷而死。此人破肠视之,寸寸断裂。”
木兰歌:南朝乐府歌,本写女子替父从军,此处活用其意。一说指唐教坊曲《木兰花》。 《幽恨诗》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姓名已经无从考证,根据一些旧说,人们多称其为“仙鬼”。然而,根据诗作本身以及相关的传说,我们可以推测,诗中的主人公应该是巴陵一带的女子。这首诗表达了她内心深处的“幽恨”之情,情感的表达方式与南朝小乐府中的怨妇诗相似。

巴陵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位于中国湖南省岳阳市境内。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素有“巴陵秀色”之称。然而,美丽的自然景观掩盖不了人们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诗中的女子可能是受到了某种不幸的遭遇,使她心灵受到了伤害。她的幽恨之情可能源于失去了爱情、家庭的破裂、社会的不公或其他种种原因。她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悲伤,无法释怀。

这首诗的情调颇类似于南朝小乐府中的怨妇诗。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们的生活困苦,许多女子失去了自由和幸福。她们通过诗歌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和不满,抒发对命运的不平和对爱情的渴望。这些诗歌充满了悲伤和哀怨,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困境和无奈。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受到了南朝小乐府的影响,作者借用了怨妇诗的形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幽恨之情。通过诗歌的表达,她希望能够得到宣泄和安慰,同时也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巴陵一带的女子通过怨妇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幽恨之情。她的情感表达方式与南朝小乐府中的怨妇诗相似,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困境和无奈。这首诗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改变,为女性争取更多的自由和幸福。 《幽恨诗》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在秋天雨夜中的心情和情感变化,展现了她对丈夫的思念、担忧和怨恨。诗中运用了雨声与歌声的交织渲染,使情感更加复杂真实。整首诗篇幅较小,但内容丰富,结构自然流畅。

诗的开头写了一个占卜的场景,卦象预示着风浪多多的秋江。虽然没有明确交代占卜者和上峡的人是谁,但可以推断出占卜者是女主人公,而上峡的人应该是她的丈夫。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安危非常担心,因此进行占卜以求吉凶。

接下来的几句写了上水过峡的危险和女主人公的忧虑。秋天多风浪,舟行多险。女主人公的忧虑和预感使她寝食难安,产生了幽恨之情。或许她曾劝告丈夫选择吉日出行,但丈夫还是踏上了征程。

后两句则重点描写女主人公的心情和境况。她一夜未眠,对丈夫的思念极度强烈。巴陵下了一夜的大雨,使她更加烦恼。听着帘外潺潺的秋雨,她不禁唱出哀怨的歌声。这里引用了南朝乐府的《木兰歌》,以表达女主人公的忧愁之情。《木兰歌》原本是写女子替父从军的,但这里只引用了前四句,强调了女主人公的叹息和忧伤。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女主人公在秋天雨夜中的复杂情感。她的思念、担忧和怨恨在雨声和歌声的映衬下更加真实动人。诗的结构紧凑,表达得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幽恨诗》赏析详情»

猜您喜欢

与夫同咏诗

唐代 苏检妻

楚水平如镜,周回白鸟飞。
金陵几多地,一去不知归。

长须国驸马咏妻

唐代 长须国驸马

花无叶不妍,女无须亦丑。
丈人试遣惣无,未必不如惣有。

原陵老翁吟

唐代 原陵老翁

野田荆棘春,闺阁绮罗新。出没头上日,生死眼前人。
欲知我家在何处,北邙松柏正为邻。
洛阳女儿罗绮多,无奈孤翁老去何,奈尔何。
正色鸿焘,神思化伐。穹施后承,光负玄设。呕沦吐萌,
垠倪散截。迷肠郗曲,zw零霾曀。雀毁龟水,健驰御屈。
拿尾研动。袾袾哳哳。dS用秘功,以岭以穴。
柂薪伐药,莽榤万茁。呕律则祥,佛伦惟萨。牡虚无有,
颐咽蕊屑。肇素未来,晦明兴灭。(狐书一)
五行七曜,成此闰馀。上帝降灵,岁且涒徐。蛇蜕其皮,
吾亦神摅。九九六六,束身天除。何以充喉,吐纳太虚。
何以蔽踝,霞袂云袽.哀尔浮生,栉比荒墟。
吾复丽气,还形之初。在帝左右,道济忽诸。(狐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