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原文赏析

  • mǎn
    tíng
    fāng
  • [
    sòng
    dài
    ]
    shì
  • nián
    shí
    shǐ
    liú
    zhòng
    wǎng
    lái
    meí
    shān
    jīn
    nián
    shí
    jiǔ
    xiāng
    féng
    shàng
    huái
    shuǐ
    qiǎn
    dòng
    jiǔ
    liú
    jùn
    zhōng
    huì
    tóng
    yóu
    nán
    shān
    huà
    jiù
    gǎn
    tàn
    yīn
    zuò
    sān
    shí
    sān
    nián
    piāo
    liú
    jiāng
    hǎi
    wàn
    yān
    làng
    yún
    fān
    rén
    jīng
    guài
    qiáo
    cuì
    lǎo
    qīng
    shān
    shū
    kuáng
    jūn
    shì
    bēn
    zǒu
    chén
    fán
    liú
    nián
    jìn
    qióng
    zuò
    shǒu
    chuán
    weǐ
    dòng
    xiāng
    xián
  • huái
    wài
    céng
    lóu
    cuì
    kōng
    yán
    xié
    shǒu
    lín
    jiān
    xiào
    wǎn
    qiān
    qiān
    shàng
    fēng
    jìn
    chù
    yíng
    wàng
    yǎn
    yún
    hǎi
    xiāng
    chān
    jiā
    zài
    yīn
    jūn
    wèn
    guī
    mèng
    rào
    sōng
    shān

原文: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淮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扦扦。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衫。


相关标签:满庭芳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苏轼自从离开家乡眉山前往京城参加考试后,一直在宦海中飘荡,直到老去也未能回到四川老家。因此,他与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们很难再见面。在这期间,苏轼的旧友刘仲达成为了他唯一能够见面的人。

根据毛本引杨元素《本事曲集》的记载,苏轼与刘仲达的相遇始于他们在眉山的往来。后来,他们在泗州(今江苏盱眙)再次相逢,并在当地久留。在游览南山的过程中,他们谈论起过去的往事,激发了苏轼创作这首词的灵感。

根据词序,这首词是苏轼在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十二月在泗州遇到刘仲达时所作。这段时间正值寒冬,而苏轼在离开家乡已经多年,思乡之情更加浓烈。因此,这首词可能是苏轼在与旧友重逢时,借此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过去友谊的回忆。 《满庭芳》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分明,上下片结构清晰。上片以叙事抒情的方式,通过描写自己和故人的困境,表达了对时光易逝和人生艰难的感叹。下片则以写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南山之游和眼前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命运的豁达乐观。整篇词语句优美,情景交融,音韵和谐,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满庭芳》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在黄州谪居了五年,本打算去临汝,写一篇《满庭芳》来告别黄州的父老。但是我已经到了南都,受到了皇上的恩典,被允许回到阳羡居住,所以我又写了一篇诗。

回到阳羡,下面有清澈的深溪,上面有高峻的青山。太阳快要落山了,照亮了住宅东面遥远的天边。我已经年过半百,还没有报答皇上的恩德。回首往事,不禁悲歌弹剑。调转船头,乘着长风破浪万里。就像快马下坡一样。

空无所有的地方到底在哪里?我来到了银河的尽头,织女停下了梭子,埋怨道:“为什么不顾风浪险恶,长久地在人间嬉戏?”她又转过头问同行的童子:“你腰间的斧柄,恐怕早已腐烂。”一群仙女一起笑我,我穿着青衫,像破烂的蓑衣一样,千丝万缕,破破烂烂。

注释:《满庭芳》是一种词牌名,又叫做“锁阳台”,收录在《清真集》中的“中吕调”中,共有九十五个字,前片用四平韵,后片用五平韵。

谪居是指官员因为犯罪被降级并调离原任职地。作者在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期间谪居黄州,总共五年。

临汝,又称汝州,现在属于河南。

南都指的是南京应天府,现在是河南商丘。

阳羡现在是江苏宜兴,当时隶属于常州。

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称为一仞。嵯峨形容山势高峻的样子。

弹铗悲歌是用战国时期冯谖的典故,见于《战国策·齐策》和《史记·孟尝君列传》。铗指的是剑。

驻平坡形容快马疾驶,不能停留。这里是形容盼望回到阳羡的急切心情。驻也有一种说法是“注”。

无何是“无何有之乡”的简称。

银潢指的是星空,银指的是银河,潢指的是天潢星。

天女就是指织女。

戏指的是角力、较量。风波则是喻指政治斗争。

稚子是想象中的随从,不是真实的指代。也有一种说法是指苏过这个幼子,当时他十四岁。

“应烂”这两句是用“王质烂柯”的典故,见于梁任昉的《述异记》。柯指的是斧柄。

烟蓑指的是天宫烟云缠绕,仿佛蓑衣披在身上。也有一种说法是指蓑衣。 《满庭芳》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1085年(宋神宗元丰八年)二月,苏轼在从南都(今河南商丘)返回阳羡(今江苏宜兴)的途中。在元丰七年(1084),苏轼被任命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汝州团练副使,接到命令离开黄州前往汝州就职。苏轼对从黄州被贬到汝州心中充满了矛盾。他在给王文甫的信中表示,他本想请求继续居住在黄州,但考虑到罪名很大而惩罚很轻,加上皇帝对他的恩典深厚,他不得不前往汝州。然而,在前往汝州的途中,他又开始动摇。他向神宗皇帝上书,表示自己在阳羡拥有田产,并请求回到阳羡居住。神宗皇帝很快批准了他的请求,但是诏书下达时,苏轼已经到达了南都。于是他立即调转船头,返回阳羡,并在此时写下了这首词。 《满庭芳》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的评价和解读。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上阕表达了作者对宋神宗的感激和喜悦,但也流露出对未能回报君恩的悲凉心情。下阕更加低沉,通过借用“天女”的问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穷愁潦倒、一事无成的深沉感慨。

赏析中指出,词序中的“蒙恩放归阳羡”表达了作者对神宗皇帝批准他回阳羡居住的欣慰和喜悦,但仔细审视词意,可以看出作者心情中既有宦海沉浮的倦怠,也有夙志难酬的惆怅。词人一直向往阳羡山水,早在年轻时就有过居住阳羡的念头。然而,东坡这样的人物竟然陷入了求田问舍、访水寻山的境地,这说明了严酷的现实对他壮志的消磨。更令人慨叹的是,他的归园田居愿望并没有轻松实现,到了宜兴不到一个月,就被任命为登州知州,又过了一个月,就匆匆离开了本欲“将老”的阳羡。

赏析中还提到,词中对神宗皇帝的感激和乘风归隐的愿望以及对山水的憧憬相互交织,语言骏发,风格明快。虽然个别句子略显直露,但整体上仍然含蓄蕴藉,慷慨悲凉,富有余味。特别是下阕,通过借用天女责备和群仙讥笑的方式,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充满了幻想色彩和浪漫情调,比直接发表议论更具有艺术效果。 《满庭芳》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浪淘沙

宋代 吴元可

浅约未曾来。一迳苍苔。缃桃无数棘花开。怪得闭门机杼静,挑菜初回。
幽树鸟声催。欲去徘徊。□□别久易相猜。幽绪一晴无处著,戏打青梅。

采桑子 春夜

宋代 吴元可

江南二月春深浅,芳草青时,燕子来迟。
剪剪轻寒不满衣。
清宵欲寐还无寐,顾影颦眉。
整带心思。
一样东风两样吹。

浪淘沙令

宋代 吴元可

浅约未曾来。
一径苍苔。
缃桃无数棘花开。
怪得闭门机杼静,挑菜初回。
幽树鸟声催。
欲去徘徊。
□□别久易相猜。
幽绪一晴无处著,戏打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