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莪蒿葱茏真繁茂,丛丛生长在山坳。已经见到那君子,快快乐乐好仪表。
我的心里乐悠悠,莪蒿葱茏真繁茂,簇簇生长在小洲。已经见到那君子。
赐我贝币千百朋,莪蒿葱茏真繁茂,蓬蓬生长在丘陵。已经见到那君子。
我的心里乐无忧,荡漾水面杨木舟,随着波涛任漂流。已经见到那君子。
注释:
菁(jīng)菁:草木茂盛。莪:莪蒿,又名萝蒿,一种可吃的野草。
阿:山坳。中阿,阿中也,大陵曰阿。
仪:仪容,气度。
沚:水中小洲。中沚,沚中也。水中小洲曰沚。
中陵:陵中也。丘陵高坡之地。
锡:同“赐”。朋:上古以贝壳为货币,五贝或十贝一串,两串为“朋”。王国维《说珏朋》云:“古制贝玉皆五枚为一系,二系一朋。”
泛泛:漂浮不定的样子。杨舟:杨木做成的小船。
载:或,又。
休:喜。
《菁菁者莪》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诗歌的多重解读:这首诗的背后有着多种不同的解读。一种解读是贵族宴客的说法,认为这首诗是为了贵族宴会而创作的,用来欢迎宾客。另一种解读是乐见育才的说法,认为这首诗是为了鼓励培养人才而创作的,表达了对才华横溢的人的赞美。还有一种解读是爱情诗的说法,认为这首诗是描写女子与心上人相逢的喜悦之情。
2. 《毛诗序》和朱熹的观点:《毛诗序》中认为这首诗是“乐育材”,即用音乐来培养人才。而朱熹在《诗集传》中批评《毛诗序》,认为它完全失去了诗的意境,认为这首诗更像是为了宴客而创作的。
3. 现代观点的认同:现代的研究者更倾向于将这首诗解读为描写女子与心上人相逢的喜悦之情。他们认为这首诗表达了女子对爱人的思念和期待,以及两人相逢时的喜悦之情。
综上所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包括贵族宴客、乐见育才和爱情诗等。不同的解读观点也反映了不同时期和不同人的审美观点和文化背景。
《菁菁者莪》创作背景详情»
一幅美丽的爱情画卷。诗中通过描写女子与君子的相遇、相知、相爱的过程,展现了一段纯真而美好的爱情。
首先,诗中通过描写女子在莪蒿茂盛的山坳里与君子的邂逅,展现了两人一见钟情的情感。女子内心深处被君子的开朗活泼、仪态落落大方所吸引,产生了强烈的震颤。接着,诗中又描写了两人在水中沙洲上的再次相遇,通过一个“喜”字表达了女子既惊又喜的微妙心理。这些描写展示了两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情感的升温。
其次,诗中通过描写两人见面地点的变化,暗示了两人关系的渐趋明朗化。从绿荫覆盖的山坳、水光萦绕的小洲转到阳光明媚的山丘上,展现了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明朗起来。女子见到君子后因获得厚赐而欣喜不已,表达了她对君子的喜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最后,诗中以“泛泛杨舟”起兴,象征两人在人生长河中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的誓愿。无论生活中遇到顺境还是逆境,只要有恋人相伴,女子都觉得幸福。这表达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对彼此的承诺。
整首诗通过清朗明丽的山光和灵秀迷人的水色,烘托出了一幅美丽的爱情画卷。与《秦风·蒹葭》相比,诗中没有哀怨之情,而是展现了一种纯真而美好的爱情。诗中的描写细腻而动人,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现了两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吸引。整首诗短小精悍,却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对爱情的向往。
《菁菁者莪》鉴赏详情»
可怜张绪门前柳,相看顿非年少。三径已荒凉,更如今怀抱。薄游浑是感,满烟水、东风残照。古调谁弹,古音谁赏,岁华空老。
京洛染缁尘,悠然意,独对南山一笑。只在此山中,甚相逢不早。瘦吟心共苦,知几度、翦灯窗小。何时更、听雨巴山,赋草池春晓。
关河冷落西风里,离怀易悲秋士。
景物异前时,看江山如此。
天涯人倦矣,应知有莼鲈乡思。
别后江南,酒痕征泪,满衣都是。
故旧半飘零,重相忆、全非眼前风味。
夜雨又西窗,冷云屏十二,世情徒尔尔。
早消尽、欢场豪致。
念残岁,满地烽烟,奈欲归无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