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当日京都的人士,穿着狐裘毛色黄。他们仪容没改变,说话出口就成章。回到西周旧都城,引得万民仰首望。
当日京都的人士,头戴草笠丝带飘。娴雅端庄君子女,稠密头发如丝绦。不见往日的景象,心里郁闷又苦恼。
当日京都的人士,塞耳晶莹真漂亮。娴雅端庄君子女,人称尹吉好姑娘。不见往日的景象,心中郁郁实难忘。
当日京都的人士,丝绦下垂身边飘。娴雅端庄君子女,卷发犹如蝎尾翘。不见往日的景象,跟随他们身后瞧。
不是故意垂丝带,丝带本来有余长。不是故意卷曲发,头发本来向上扬。不见往日的景象,心情怎能不忧伤。
注释:
都人士:京都人士,大约指当时京城贵族。一说“都人”即“美人”。
黄黄:形容狐裘之毛色。
容:仪容风度。
章:言谈有文采。
望:仰望。
台笠:苔草编成的草帽。台,通“苔”,莎草,可制蓑笠。缁(zī)撮(cuō):黑布制成的束发小帽。
绸直:头发稠密而直。绸,通“稠”。如发:她们的头发。犹言“乃发”,乃犹“其”。
说(yuè):同“悦”。
充耳:又名瑱(tiàn),塞耳,古人冠冕上玉石制成的垂在两侧的装饰物。琇(xiù):一种宝石。实:言琇之晶莹可爱。
尹吉:名叫尹吉的姑娘。一说尹和吉是当时的两个贵族大姓。
苑(yùn)结:即郁结,指心中忧闷、抑郁。苑,一本作“菀(yùn)”。
垂带:腰间所系下垂之带。厉:通“裂”,即系腰的丝带垂下来。
卷(quán)发:蜷曲的头发。虿(chài):蝎类的一种。长尾曰虿,短尾曰蝎。此形容向上卷翘的发式。
言:语气词,有“于焉”之意。从之:因之。迈:旧训“行”,此言愿从之行。
旟(yú):扬,上翘貌。
盱(xū):“吁”之假借,忧伤。
《都人士》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主要是描述了一位贵族回到了旧都执政者所在的地方,感叹物是人非的变化,心生伤感忧思,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故事发生在周平王东迁之后,一位贵族回到了西周的旧都,他保持着旧日的仪容。他的女儿闲雅端庄,黑发上翘,非常可爱。西都的遗民都非常仰慕他,这勾起了诗人对旧日京都人物仪容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都人士》创作背景详情»
整体来看,这篇鉴赏文章对于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首先,文章指出了这首诗共分为五章,每章六句,采用了赋法的写作方式。同时,诗中平淡的叙述中寄寓着浓烈的感情内容,这一点也得到了文章的肯定。
接着,文章对于第一章的开头进行了解读。诗中以“彼都人士”作为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等背景信息。通过描绘一位饱经乱离之苦的老人告诉后人的场景,诗人表达了对于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于现实的不满。文章认为诗中的“彼都人士”在衣着、容止和言语方面都雍容典雅,合乎礼仪,与如今的人物不可同日而语。而人们更向往的是民生的安定、礼仪的复归和时代的昌隆。
然后,文章指出了诗中对于昔日京都人士服饰的描写。诗中多层次地描写了昔日京都人士服饰的华美有节,仪容的典雅可观。文章认为衣服之美是最为直观且可视作礼仪标志的,因此诗中对于服饰的描写更加详细。
接下来,文章分析了第二、三两章对于男女贵族人物形象的叙述。男子的典型头饰是草笠和青布冠,女子的典型特征是密密直直的头发和耳朵上的宝石饰物。这些形象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尹氏和吉氏的典型特征。然而,这些形象如今已经无法得见,这种失去让人感到忧郁愁懑。
最后,文章指出了诗中的表现手法。全诗没有一笔描写今日人物形容,而是处处落笔于昔日京都男女的衣饰仪态之美。通过对于昔日和现在的对比,诗人传递出了自己对于昔日繁荣和现今衰落的主观感受。文章认为这是诗歌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总的来说,这篇鉴赏文章对于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解读,对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有着深入的理解。
《都人士》鉴赏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