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破鱼笼子架设在拦鱼坝上,任由鲂鱼鳏鱼游进又游出。齐侯的妹子回到齐国来了,仆从如云啊多得不可胜数。
破鱼笼子架设在拦鱼坝上,任由鲂鱼鲢鱼游进又游出。齐侯的妹子回到齐国来了,仆从如雨啊多得不可胜数。
破鱼笼子架设在拦鱼坝上,任由这些鱼儿游进又游出。齐侯的妹子回到齐国来了,仆从如水啊多得不可胜数。
注释:敝笱(gǒu):对制止鱼儿来往无能为力,隐射文姜和齐襄公的不守礼法。敝,破。笱,竹制的鱼篓。
梁:捕鱼水坝。河中筑堤,中留缺口,嵌入笱,使鱼能进不能出。
鲂(fáng):鳊鱼。鳏(guān):鲲鱼。
齐子归止:文姜已嫁。齐子,指文姜。
其从如云:随从众多。一说喻齐襄公仍纠缠不已。
鱮(xù):鲢鱼。
如雨:形容随从之多。
唯唯:形容鱼儿出入自如。陆德明《经典释文》:“唯唯,《韩诗》作遗遗,言不能制也。”
如水:形容随从人如水流不断。
《敝笱》译文及注释详情»
《敝笱》是一首古代诗歌,其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齐国的历史事件。根据《毛诗序》的记载,这首诗是为了讽刺齐国的文姜而创作的。在齐国的历史上,有一位名叫文姜的女子,她是齐桓公的妃子。然而,齐桓公并不重视她,导致她在齐国内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地位。
在《左传·桓公十八年》中,记载了齐桓公微弱无能的形象,他无法防止文姜的干预,导致齐国陷入混乱和危机之中。这一事件成为了《敝笱》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敝笱》通过描绘文姜的形象和齐桓公的无能,表达了对齐国政治腐败和统治者无能的批评。诗中使用了“笱”这个象征性的意象,比喻文姜的干预就像是一个陷阱,使齐国陷入困境。诗人通过这首诗歌,希望唤起人们对于政治腐败和无能统治的警觉,呼吁改革和进步。
总之,《敝笱》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基于齐国历史上的真实事件,通过对文姜和齐桓公的形象描绘,表达了对政治腐败和无能统治的批评和呼吁。这首诗歌在古代被广泛传颂,成为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思和警示。
《敝笱》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主要讲述了《诗经》中的一唱三叹章法以及其中的意义。文章首先指出了三章内容基本相同,但为了协韵和递进的目的,进行了少量的字眼置换。这种章法的运用是《诗经》的典型特点。
接着,文章解释了“敝笱在梁”这一起兴的深刻含义。它意味着治理一个国家需要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就像捕鱼需要严密的渔具一样,如果鱼篓破烂不堪,各种鱼都能轻松逃脱,那么这个“敝笱”就没有任何价值。这个比喻不仅讽刺了鲁桓公的无能无用,还形象地揭示了鲁国礼制和法纪的敝坏。此外,“鱼”在《诗经》中常常隐射两性关系,“敝笱”对制止鱼儿自由来往无能为力,也暗指了文姜的不守礼法。
然后,文章谈到了文姜作为鲁国的国母,她要回娘家齐国探亲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然而,她在齐国的行为却令人厌恶,与其兄乱伦丢丑,引起了人们的唾弃。尽管诗中并未直接表露这种厌恶之情,但却描写了她出行场面的宏大,随从众多,如云、如雨、如水。这种描写使她显得风光旖旎,万众瞩目。如果她贤惠,这种描写就有褒扬意味。然而,由于她的丑行,这种描写与她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讽刺与揭露也更加明显。通过揭露大人物的丑恶灵魂,这种艺术手法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创作中都是成功的。
最后,文章指出“如云”、“如雨”、“如水”这三个比喻是递进的因果关系,逐层深入,次序不能颠倒。这也可以理解为感情抒发的逐步增强。在随从众多的描写中,还透露出鲁桓公的软弱无能,他也有相当可笑的地方。
总的来说,这篇鉴赏文章通过分析《诗经》中的一唱三叹章法和其中的意义,揭示了其中的讽刺与揭露,以及对鲁桓公和文姜的评价。
《敝笱》鉴赏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