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
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
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
霎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
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
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
译文:东边有路,西边有路,南边有路,一条条路径分叉;刚刚经过了五里驿站,又走到了七里驿站、十里驿站。走一段路就回头看一看,不愿意再往前走,不知不觉中已经接近黄昏,突然意识到太阳即将落山,云彩也逐渐变暗,天就要黑了。斜阳洒满大地,回头望去只见一片烟雾。无数的山,无尽的水,怎能不让人涌起无穷的感慨!
注释:铺:宋代称邮递驿站为铺,元代沿用,其制度更加严密,州县每十里设立一个驿站。
兀的不:兀的:这。“兀的不”,相当于“这(怎)不”。
《塞鸿秋》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歌的分析和解读。诗歌以离别和思乡为主题,情感真挚自然。作者运用了隔离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有韵致。
首先,诗歌的开头两句“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看似无意义,但实际上描绘了一个远行人的旅途。尽管没有明确的主语和动词,读者可以想象出一个疲惫的旅行者,孤身一人,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岔口,遇到一个又一个的艰难,走不完的路程,感到疲倦不堪。这两句通过不同方向的“路”反复出现,暗示了目的地的茫然感。后一句虽然没有具体描述“五里铺”、“七里铺”等地的景象,但通过数字的变化表达了旅程的漫长和辽远,同时“铺”字的提示也凸显了旅行者无法休息和无家可归的悲伤。这三个词组以相似的形式反复出现,没有重复和拖沓的感觉,反而生动地描绘了旅行者的艰辛,展现了步履的沉重。这种巧妙的构思令人叹服。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进一步具体化了旅行者的“山行”。诗中写道“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实际上只移动了一步路程,与前文中的“五里”、“七里”、“十里”形成对比,展现了旅程的艰难。动词“行”、“盼”、“懒”交织在一起,描绘了旅行者犹豫不决、步履踌躇的形象。明明是旅行者强忍着旅途的疲惫和困乏,却在“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之前加上“霎时间”三个字,仿佛暮色降临是一瞬间的事情。这样的描写使得旅行者突然意识到时间不早,产生了焦虑和不安的情绪,非常真实地展现了旅行者的心理状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隔离反复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旅行者的艰辛和心理状态。作者的构思巧妙,使得诗歌更加有韵致。
《塞鸿秋》赏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