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译文:你高风义节纵贯古今,却在寥落中困在剑州不得升迁。
注释:使君:指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名字不详。
世人只知文翁能够移风易俗,却往往忘记了李广一生不得封侯。
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俗:一作“蜀”。
李广:西汉名将。
路经滟灏滩时我一个人双鬓蓬松地望着自己的小船在水上起起落落。
滟滪(yàn hào):即滟滪滩,在四川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
这年月兵荒马乱,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相逢呢?也许是春风和煦的时节在仲宣楼中相见吧。
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李剑州担任剑州刺史,他是一位才华横溢但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员。前一年,杜甫曾经到过剑州,并与李剑州有过交往。这一年,杜甫准备离开蜀地东行,他写下了这首诗,寄给了李剑州。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以其深沉的思想和才华横溢的诗歌而闻名于世。然而,尽管他的才华被广泛认可,但他却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相反,他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苦,被迫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
李剑州是一个有才能的地方官员,他在剑州的任期内展现出了出色的执政能力。然而,由于朝廷的疏忽和偏见,他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提拔。尽管如此,杜甫和李剑州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友谊和互相支持的关系。
在杜甫准备离开蜀地东行之际,他写下了这首诗,寄给了李剑州。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李剑州的赞赏和祝福,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和希望。通过这首诗,杜甫希望能够鼓励和激励李剑州,让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被朝廷的冷落所动摇。
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即才华横溢的人才往往被朝廷忽视和边缘化。杜甫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种不公正现象的不满和愤慨,同时也呼吁朝廷能够更加公正地对待人才,给予他们应有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杜甫对李剑州的赞美和祝福,同时也是对唐代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抨击和呼吁。通过这首诗,杜甫希望能够激励和鼓舞李剑州,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朝廷和社会的关注,改变对人才的偏见和冷落态度。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的赏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诗人在这首七律中巧妙地运用了声律和对仗,使诗歌既有韵律感,又不失流畅和自然。与一般律诗的板滞平衍相比,这首诗写得纵横捭阖,转折自如,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展现出精细的脉络。
其次,诗的前半篇歌颂了李剑州的政绩,表达了对他“能化俗”的赞赏和对他“未封侯”的不平。通过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诗人将李剑州与文翁和李广进行比较,既贴切又有新意,提高了诗的思想性。这种运用和融化于律体之中的笔意,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最后,诗的下半篇描绘了诗人将赴荆南的情景,展示了他对离别和身世的感慨。诗人通过描写滟滪和沧浪的景色,构成了一幅扁舟出峡的图景。这种对景物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旅途经历,还通过对比形象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尾联中的“仲宣楼”更是点出了诗人即将到达的目的地,给人以期待和希望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巧妙的运用声律和对仗,以及典故和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对李剑州的赞赏和对离别的感慨。同时,诗人的描写手法和形象对比,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赏析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