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原文赏析

  • peí
    dēng
    shǔ
    zhōu
    dōng
    tíng
    sòng
    féng
    zǎo
    meí
    xiāng
  • [
    táng
    dài
    ]
  • dōng
    guān
    meí
    dòng
    shī
    xìng
    hái
    xùn
    zài
    yáng
    zhōu
  • shí
    duì
    xuě
    yáo
    xiāng
    sòng
    féng
    chūn
    yóu
  • xìng
    zhé
    lái
    shāng
    suì
    ruò
    weí
    kàn
    luàn
    xiāng
    chóu
  • jiāng
    biān
    shù
    chuī
    chuī
    cháo
    cuī
    rén
    bái
    tóu

原文: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相关标签:抒情梅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蜀州的东亭,盛开着官府种植的梅花,这让我勃发起诗兴,就像当年何逊在扬州咏梅一样。
此时,面对雪景,自然会思念遥远的人,更何况正好有送别的客人,正值腊梅迎春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了故人。
幸好没有收到寄来的折梅,否则会勾起我年末的伤情,赏阅折梅,怎么能解开那乡愁的纠缠,思绪纷纷。
这里的江边,也有一棵梅花,渐渐吐蕊,朝朝暮暮,催得我白发丝丝,繁霜染鬓。

注释:
东阁:阁名,指东亭。故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东。仇兆鳌注:“东阁,指东亭。”一说是指款待宾客的地方。
官梅:官府所种植的梅花。
何逊在扬州:典出《初学记》卷二十八。何逊是南朝梁的诗人。
春:一作“花”。可:一作“更”。
岁暮:岁末,一年将要结束的时候。
若为:怎么能。唐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诗:“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垂垂:渐渐。
朝夕:时时,经常。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诗人裴迪和杜甫之间的友谊和交流。裴迪是关中人,年轻时隐居在终南山,与王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晚年,裴迪来到蜀州(今四川省崇庆县)担任幕僚,与杜甫频繁地进行唱和。裴迪寄给杜甫一首名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表达了对杜甫的思念之情。杜甫深受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答裴迪的诗作。这段背景描绘了两位诗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彼此的赞赏,展示了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互相启发和影响。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篇鉴赏文章赞美了裴迪的早梅诗,并将其与南朝梁代的诗人何逊相比,表示对裴迪的推崇。文章首先提到裴迪在蜀州东亭看到梅花盛开时,诗兴勃发,写出了动人的诗篇,与何逊在扬州咏梅一样高雅。接着,文章表达了裴迪对故人的思念之情,说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更何况裴迪去东亭送客,遭遇到梅花,更加引发了对故人的思念。文章还提到了当时的背景,即安史叛乱时期,裴迪和杜甫都来到蜀中,相互相忆,表达了对彼此的深深谢忱和情谊。接下来,文章谈到早梅开花在岁末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思乡。裴迪在诗中表达了对不能折梅相赠的叹惜之意,庆幸故人未蒙以梅相寄,并告诉友人不要因此感到不安和抱歉。最后,文章提到了诗中的一株梅树,它也在渐渐地开放,催人老去,催得裴迪早已白发满头。文章以幽默的语气表达了裴迪对梅花的抱怨,认为梅花催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各种愁,包括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以及忧国忧民之愁。最后,文章以调侃的语气说可怜的梅树也不幸被牵连进来,被宣布为不受欢迎者。整篇文章通过对裴迪早梅诗的赞美和解读,展现了作者对裴迪的欣赏和对梅花的思考。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鉴赏详情»

唐代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

猜您喜欢

次韵唐太博重过西湖(尧封嘉猷)①

宋代 史浩

红尘汩汩解穷(一作憧扰不知)年,试说(一作一望)西湖思豁然。
上下层楼涵倒影,联翩飞鸟没寒烟。
未须梅萼催诗兴,长有春风在日边(一作好藉岚光作画笺)。
安得扁舟去招隐,云(一作蓬)窗相对听鸣泉。

寄尹叔

宋代 李正民

太湖三万六千顷,中有长桥堕虹影。茅屋渔舟数百家,谯门打鼓官为令。往来舟楫何纷纷,拜揖将迎皆要人。自从兵兴急供亿,千枪万槊如鱼鳞。又有强宗并大姓,索课催租惟所命。忽然平地起风波,造谤兴谗喧众听。岁前官家欲移跸,苇席茅茨千百室。科敷比户与僧坊,高下等差皆普及。一时应办姑求备,啧有烦言长官罪。差官密切来体量,三尺深文想难避。君不见海盐令尹祝夫子,去年蒙恩当百里。催科急迫不忍言,鞭挞黎民非所喜。一朝解印谢疲民,至今豪强犹切齿。国雠未雪兵未休,安得斯民无疮痏。但愿中兴功业成,尽锁剑戟充耘耔。

谢自然像

宋代 郑元祐

老韩语屈雄世间,好用险语搜神奸。上仙飞空诣丹阙,政自与世无相关。奚为造言极诬诋?何妨月照千江水。龙伯珠宫深处明,鹤发嵩师酝时喜。扶植世教须老韩,天风不碍锵鸣鸾。不见果州南充县,香火至今盟未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