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诗人鲍照的照片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一起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他的字是明远,是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长期居住在建康(今南京)。

鲍照出生于一个贫贱的家庭。后来,当临海王刘子顼镇守荆州时,鲍照被任命为前军参军。然而,刘子顼发动叛乱时,鲍照被乱兵杀害。

鲍照擅长乐府诗,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作品集被称为《鲍参军集》。

总结:鲍照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一起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他出生于贫贱的家庭,长期居住在建康。他擅长乐府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他在刘子顼叛乱时被乱兵杀害。他的作品集名为《鲍参军集》。

文学成就

鲍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创作以诗为主,现存有204首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拟行路难》这一系列诗歌,共有18首。这些诗歌表达了他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当时门阀社会的不满,以及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理想幻灭等贫寒士人的痛苦和忿懑。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此外,鲍照的少部分诗歌还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鲍照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的李白、岑参、高适、杜甫等诗人有较大的影响。在艺术形式上,他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存有80余首乐府诗作品,包括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他的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富,感情饱满。而七言诗则变化多端,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宽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格律,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语言容量大,节奏变化多,辞藻华美流畅,抒情淋漓尽致,并具有民歌特色。沈德潜曾评价他的乐府诗为“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他的《芜城赋》以广陵在汉代的繁荣和现时的荒凉来抒发怀古之幽情,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而他的散文基本上属于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则将抒情和议论融合在一起,文气跌宕,辞藻绚丽,兼有骈散文的长处。

鲍照的诗集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的10卷。现存的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的明代毛斧季校本《鲍氏集》为较早版本。明代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最为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但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振伦的基础上作了补注,称为《鲍参军诗注》,并附有《鲍照年表》。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近年来,丁福林和丛玲玲于2012年4月1日出版了《鲍照集校注》。

总的来说,鲍照是唐代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风格独特,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格律,思想深沉,意境清新,语言华美,抒情深刻。他的散文也兼具抒情和议论的特点。鲍照的诗集经历了多次注释和校注,使得他的作品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传播。 鲍照文学成就详情»

生平

鲍照是中国南朝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在元嘉时期,他被宋文帝刘义隆聘为国侍郎。后来,他担任了大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并先后出任了魏陵、永嘉等地的令官职务。他还曾担任朐海王刘于顼的前军参军和军刑狱参军,被人称为鲍参军。

在元嘉十六年(439年),鲍照26岁时,他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并自荐才能,但没有得到重视。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准备通过献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有人劝阻他说:“你的职位还很低,不可轻易得罪大王。”鲍照非常愤怒地回答:“千百年来,有许多英才异士默默无闻,难道这就可以被忽视吗?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怎么能埋藏自己的才智,让兰艾不辨,整天和麻雀为伍呢?”之后,他终于得到了赏识,被封为临川国侍郎。

在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刘义庆去世,鲍照也失去了职位,在家中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他又担任了始兴王刘浚的侍郎。

当宋孝武帝刘骏平定了刘劭之乱后,鲍照被任命为海虞令,后来又担任了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秣陵令和永嘉令等职务。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他成为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担任前军参军和刑狱参军等职务,负责文书记录的工作。

孝武帝去世后,太始二年(466年),江州刺史刘子勋自立为帝,刘子顼响应他的号召。然而,刘子勋最终失败,刘子顼被赐死,而鲍照在荆州被乱军杀害。此时正值泰始二年。

鲍照还有一位妹妹叫鲍令晖,她也很擅长文学。

鲍照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南朝宋时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坚持和努力使他得到了赏识和重用,但最终他在乱世中不幸遇害。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的才华和志向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鲍照生平详情»

纪念场所

鲍照墓位于中国湖北省黄梅县黄梅镇东禅寺村,具体地点在黄梅县土肥测试站内。这座墓地的封土堆高达2米,墓穴朝向坐北朝南,墓前还有一块碑石,高1.96米,宽0.9米,上面刻有“南朝宋参军鲍公明远之墓”的字样,字体为繁体楷书。这块碑石是清朝道光二十五年时知县俞昌烈为了重修鲍照墓而立的。

鲍照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参军,他的墓地被称为鲍照墓。这座墓地的存在是对历史的一种见证,也是对鲍照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种纪念。墓地的位置选择在黄梅县土肥测试站内,可能是因为这个地方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所以鲍照选择在这里安葬。

墓地的封土堆高达2米,显示出鲍照在当时的地位和身份。墓穴朝向坐北朝南,这是中国传统墓葬的一种常见形式,也是对鲍照的一种尊重。墓前的碑石上刻有“南朝宋参军鲍公明远之墓”的字样,这是对鲍照身份和事迹的简要介绍。碑石的字体为繁体楷书,显示出碑石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块碑石是在清朝道光二十五年时知县俞昌烈为了重修鲍照墓而立的。这显示出对鲍照的尊重和对历史文化的重视。碑石的重修也是对鲍照墓地的一种保护和维护,让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研究鲍照这位历史人物。

鲍照墓的存在不仅仅是一座墓地,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鲍照这位南朝宋参军的身份和事迹,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这座墓地的保存和保护,不仅是对鲍照的一种纪念,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通过对鲍照墓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和智慧,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鲍照墓的存在,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尊重历史,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 鲍照纪念场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