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原文赏析

  • xíng
    nán
    ·
  • [
    nán
    beǐ
    cháo
    ]
    bào
    zhào
  • xiè
    shuǐ
    zhì
    píng
    dōng
    西
    nán
    beǐ
    liú
  • rén
    shēng
    yǒu
    mìng
    ān
    néng
    xíng
    tàn
    zuò
    chóu
  • zhuó
    jiǔ
    kuān
    beī
    duàn
    jué
    nán
  • xīn
    feī
    shí
    gǎn
    tūn
    shēng
    zhí
    zhú
    gǎn
    yán

原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托物抒怀哲理行路难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
“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拟行路难·其四》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政权的分裂和群雄割据,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鲍照作为一个出身寒微的人,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压力。

鲍照怀揣着才华和抱负,但却始终未能得到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他深感自己的才华被埋没,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为了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他常常借助诗歌来表达内心的苦闷和不满。

鲍照的诗歌中充满了寒门志士备受压抑的痛苦和无奈。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命运的抗争。他用诗歌传达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表达了他们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渴望改变现状的决心。

鲍照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忧愤的情感。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命运的无奈。他用激昂的词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渴望。他的诗作充满了抗争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了那个动荡时代中的一股清流。

总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和鲍照个人的遭遇,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忧愤和抗争精神。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寒门志士备受压抑的痛苦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他的诗作独特而激昂,成为了那个时代中的一抹亮色,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拟行路难·其四》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整篇诗歌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诗人通过对泻水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他借水喻人,将水的流向比喻为人的处境,指出人的处境是由门第决定的。这种描写方式令人惊疑,表达了诗人激愤不平的心情。



接下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以宿命论观点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希望通过饮酒来慰藉自己。然而,即使是借酒消愁,他的愁苦也更加深重。诗人回避了直接表达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而是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寻求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笔调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情感,创造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整篇诗歌通过托物寓意、比兴遥深的手法,启发读者思考,耐人品味。诗人通过对泻水的描写,揭示了社会不公的现实,表达了自己的愤慨不平。他以宿命论观点解释了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通过饮酒来寻求宽慰。诗歌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达到了艺术的境界。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详情»

南北朝诗人鲍照的照片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一起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他的字是明远,是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长期居住在建康(今南京)。

鲍照出生于一个贫贱的家庭。后来,当临海王刘子顼镇守荆州时,鲍照被任命为前军参军。然而,刘子顼发动叛乱时,鲍照被乱兵杀害。

鲍照擅长乐府诗,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作品集被称为《鲍参军集》。

总结:鲍照是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一起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他出生于贫贱的家庭,长期居住在建康。他擅长乐府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他在刘子顼叛乱时被乱兵杀害。他的作品集名为《鲍参军集》。

猜您喜欢

题弟侄书堂

唐代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城南

宋代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病梅馆记

清代 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固也。
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