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诗人沈约的照片
沈约

沈约(441~513年)是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出生在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是汉族人。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家族社会地位显赫,被誉为“江东之豪,莫强周、沈”。

沈约的祖父是沈林子,他是宋征虏将军。而沈约的父亲是沈璞,他曾担任宋淮南太守,但在元嘉末年被诛杀。由于家族的倒霉,沈约从小就生活在孤贫流离的环境中。然而,他却笃志好学,努力追求知识,广泛涉猎各种群籍,尤其擅长诗文创作。

沈约历仕宋、齐、梁三朝,担任过宋朝的记室参军和尚书度支郎。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还有《四声谱》。然而,除了《宋书》之外,他的其他作品大多已经失传。

总的来说,沈约是南朝时期一位卓越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著作对于研究当时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轶事典故

沈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赞誉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从少年时代起就非常用功读书,白天读书,夜间温习。他的母亲非常担心他的身体负担不了这样刻苦的学习,经常减少他的灯油,甚至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然而,沈约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坚持不懈地学习,一直到暮年都保持着这种学习的习惯。

青年时期的沈约已经成为一位博通群籍的学者,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并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花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晋史。然而,可惜的是,这部晋史没有能够流传下来,我们无法欣赏到他的杰作。

沈约的身体在暮年变得消瘦。著名词人李煜在他的词中有一句“沈腰潘鬓消磨”,指的就是沈约。这句词表达了对沈约消瘦的身体的描写。后来,明代诗人夏完淳也有一首诗句:“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这个细腰男子指的也是沈约。

沈约的一生可以说是孤贫笃志好学。他出身贫寒,但他的志向坚定,对学习充满热爱,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学习。他的母亲担心他因为过度劳累而生病,经常让他少添灯油,甚至熄灭火炉。然而,沈约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白天所读过的文章,晚上都能够背诵,因此他精通众多典籍,能够写出很好的文章。

沈约的才华得到了济阳蔡兴宗的赏识。蔡兴宗是当时的郢州刺史,他听说了沈约的才能后非常喜欢他。于是,他引荐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并兼任记室。蔡兴宗曾经对他的几个儿子说:“沈约的为人堪称师表,你们应该好好地向他学习。”这句话充分表达了蔡兴宗对沈约的赞赏和推崇。

沈约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奋斗,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尽管他的晋史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才华和贡献仍然被后人所铭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沈约轶事典故详情»

神不灭论

一定的哲学思考。他认为神即形,形即神,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认为神是形的质,形是神的用,形与神不可相异。他认为养神不穷,不生不灭,始末相较,说明神是长存的,而凡人只是在形的层面上有所不同。沈约的观点与范缜的无神论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沈约的《神不灭论》对于当时佛教盛行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观点挑战了佛教的因果论,也对人们对神的存在与否提出了新的思考。他的辩论也引起了朝野的争议,萧子良等佛教信徒试图反驳他的观点,但无法击败他的论述。

沈约的观点虽然在当时引起了争议,但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同。他的辩论展示了他的思辨能力和对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他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为官位所动,展现了他的坚定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然而,沈约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他用寿、夭来说明形神之别,被认为是一种诡辩。他宣扬养形可至不朽的观点,被认为是荒谬之论。他的观点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也没有对佛教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总的来说,沈约是一位积极维护“神不灭”论的思想家。他的观点挑战了当时佛教盛行的社会,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他的辩论展示了他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然而,他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影响有限,但对于后世的哲学思考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沈约神不灭论详情»

史学成就

《宋书》是南朝刘宋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由沈约撰写。在沈约之前,已经有人开始撰写刘宋国史了,最早的是何承天。他在宋文帝时期担任著作郎,起草了宋史的纪、传和《天文》、《律历》、《五行》等志,其中人物列传只写到宋武帝时期的一些功臣。后来,又有山谦之、苏宝生等人继续作宋史,但都没有完成。直到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年),徐爰负责修撰宋史,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写成了国史六十五卷,上起东晋末年,下迄大明时期。这些著作为沈约撰写《宋书》提供了文献资料。

沈约接受撰写《宋书》的任务是在南齐永明五年(487年)的春天。他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在第二年二月就首先撰成了《宋书》纪、传七十卷。这部书记载了东晋末年到刘宋一代的历史事件。这是沈约撰写《宋书》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撰写《宋书》八志三十卷。从《宋书》志避梁武帝父亲和梁武帝本人的讳来看,它的撰成很可能是在梁武帝时期。

《宋书》在反映时代特点方面非常突出。比如,《宋书》的传与以前的正史相比,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首先,它创立了家传的形式。以前的史书列传所记人物一般不附记传主后人的传记,而《宋书》改变了这个例子,将子孙的传记附在父祖的传记之后。因此,《宋书》所记载的人物多为门阀地主,而且引入了门阀士族所重视的家传。例如,《宋书》卷四十二《刘穆之传》后面附有“长子虑之”、“虑之子邕”、“穆之中子式之”、“式之子瑀、“穆之少子贞之”、“穆之女婿蔡佑”等人的传记;卷七十七《沈庆之传》后面附有“子文叔”、“庆之弟劭之”、“庆之见子僧荣”、“僧荣子怀明”、“庆之从弟法系”等传记。这种家传式的列传在《宋书》中很多。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地主在统治地位上的社会风气,以及门第、家族史和谱系学在史学上的重要性。

其次,《宋书》创立了《索虏传》以记北魏史事。正如北齐人魏收撰写《魏书》一样,沈约在《宋书》中也创立了《索虏传》来记载北魏的历史事件。这是对北魏的重要性的一种体现。

总的来说,《宋书》是南朝刘宋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它在反映时代特点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沈约在撰写《宋书》时充分利用了前人的著作,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沈约史学成就详情»

文学成就

沈约的诗文才华出众,他的作品在当时的文坛上备受重视。《南史》中称他为“梁左光禄”,钟嵘在《诗品》中将他的诗作评为中品,认为他的五言诗最为出色。沈约的诗作风格独特,尤其擅长表达清怨之情。他在“永明体”诗人中占有重要地位。

沈约的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是他最为突出的作品。尽管与同时代的“二谢”等人相比,沈约的山水诗数量并不多,但它们同样具有清新之气,却又透露出一种哀怨感伤的情调。例如《登玄畅楼》一诗,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诗中写到“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描绘了山峰的险峻和高耸,而“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则展示了江水的曲折和阴暗。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融为一体。

另一首《秋晨羁怨望海思归》也展示了沈约的山水诗的魅力。诗中写到“分空临澥雾,披远望沧流”,描绘了海天的广阔和远大。诗人通过对海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羁绊之情和思归之念。整首诗境界宽广高远,给读者展示了壮丽的海天景色。

除了山水诗,沈约的其他作品也同样精彩。例如《循役朱方道路》一诗中写到“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描绘了山嶂和江水的变化。而《游沈道士山居》一诗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心情。

总的来说,沈约的诗文才华出众,尤其擅长表达清怨之情。他的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具有独特的风格,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他的作品在齐梁间的文坛上备受赞誉,被誉为当时的文坛独步之才。 沈约文学成就详情»

藏书故事

沈约,南朝梁时期的藏书家和史学家,字休文,出生于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他年少时因避难而流落孤贫,但他一直笃志好学,昼夜不倦,最终通晓了各种书籍,历经宋、齐、梁三代的官职。

在宋朝时,他担任记室参军,后来升迁为度支尚书郎。之后,他进入齐朝,成为文惠太子的管书记,负责勘校永寿宫所藏的四部图书。他还曾担任御史中丞、国子祭酒和东阳太守等职务。他以文学才华游于竟陵王萧子良的门下,与谢脁等人一起被称为“竟陵八友”。后来,他与范云等人一起帮助萧衍成就了帝业,因此功绩被封为县侯,并担任尚书左仆射、中书令和太子少傅等职位。

沈约非常热衷于收藏典籍,他的藏书极其丰富。晚年时,他聚集了2万卷书籍(《湖录》记载他有12万卷藏书),《梁书》中称他的藏书之富“京师莫比”。他的学问与任昉齐名。当时谢脁擅长诗歌,任昉擅长书法,而沈约两者兼备。任昉去世后,梁武帝派他和贺纵一起前往任昉家勘对书目,将官府所没有的书籍取回。因此,他的大部分藏书后来赠送给了王筠。他也非常乐于奖励和培养后进之才,对刘勰、王筠等人极力推荐。

沈约著有《宋书》、《晋书》、《齐纪》、《梁武纪》、《文章志》、《迩言》、《谥例》、《四声谱》等数百卷著作,其中大部分已经失传,现存的有《宋书》100卷和9卷文集。明代的学者们还辑录了《沈隐侯集》。

沈约以他的博学和藏书之富而闻名于世,他对于史学和文学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学问和才华使他成为南朝梁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和藏书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沈约藏书故事详情»

介绍

沈约是一位孤贫流离的学者,他热衷于学习,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尤其擅长诗文创作。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白天读书,夜间必须温习所学。他的母亲常常担心他的身体无法承受如此刻苦的学习,经常减少他的灯油,甚至提前撤去供他取暖的火。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住沈约的学习热情。青年时期的他已经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写出了优秀的文章。

沈约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朝,他曾在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的职位上工作。在齐朝,他担任著作郎、尚书左丞、骠骑司马将军等职位。他还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太子家令,备受亲遇,每次都能直接进见,影响力非常大。他还成为竟陵王萧子良的朋友,被邀请到竟陵王的西邸,与谢朓等文学之士交往。在齐梁禅代之际,他帮助梁武帝萧衍策划并夺取南齐,建立了梁朝。他甚至曾连夜草就梁武帝即位诏书。梁武帝认为自己能够成就帝业,离不开沈约和范云两个人的帮助。梁武帝封他为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后来又迁为尚书令,担任太子少傅的职位。然而,晚年时他与梁武帝产生了嫌隙。在他七十三岁时,因忧虑而去世。梁武帝追赠他本官,并赐予五万钱和百匹布。有司请求追谥他为“文”,但梁武帝认为他的才华无法完全被表达,所以将谥号改为“隐”。沈约非常好学,他聚集了二万卷书籍。

沈约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还有一百卷的文集,以及《四声谱》。除了《宋书》之外,他的许多作品已经失传。明代的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录了《沈隐侯集》。

沈约是一位勤奋好学的学者,他在艰苦的环境下努力学习,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学家。他的才华和贡献被梁武帝所赞赏,他的作品虽然大部分已经失传,但他的学术成就仍然被后人所铭记。 沈约介绍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