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湖中雁》原文赏析

  • yǒng
    zhōng
    yàn
  • [
    nán
    beǐ
    cháo
    ]
    shěn
    yuē
  • bái
    shuǐ
    mǎn
    chūn
    táng
    yàn
    meǐ
    jiǒ
    xiáng
  • shà
    liú
    qiān
    ruò
    zǎo
    liǎn
    dài
    shuāng
  • qún
    dòng
    qīng
    làng
    dān
    fàn
    zhú
    guāng
  • xuán
    feī
    jìng
    xià
    luàn
    weì
    chéng
    xíng
  • shuā
    tóng
    yáo
    yàng
    hái
    xiāng

原文: 白水满春塘,旅雁每迥翔。
唼流牵弱藻,敛翮带馀霜。
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
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
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


相关标签:咏物写鸟思乡感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到来时,江南湖中的群雁准备返乡的情景。诗中运用了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群雁在湖中的动态和神态。

首先,诗人通过引用《礼记·月令》中的句子“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鸿雁来。”来表达春天的到来。这句话暗示了群雁即将离开南方,返回北方的故乡。

接着,诗人用“白水满春塘,旅雁每逥翔。”来点题。这里的“白水”指的是清澈的湖水。通过与刘桢的《杂诗》中的“方塘含白水,中有凫与雁”相呼应,诗人表达了湖水中的雁只是逆旅的过客,暗示了它们即将返回故乡。

接下来的六句,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湖中群雁的神态。诗中的“唼流”指的是雁入水觅食的样子,通过描写雁觅食时牵动柔弱的水草,表现了诗人对细节的关注。诗人还通过“余霜”一词,表达了雁感受到北方的寒冷,触发了它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最后两句“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则描绘了群雁在湖面上自由自在地漂浮,追逐着远处的光芒。这些描写使得整首诗具有明显的立体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春天到来时群雁准备返乡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感和对细节的关注。 《咏湖中雁》鉴赏详情»

南北朝诗人沈约的照片
沈约

沈约(441~513年)是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出生在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是汉族人。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家族社会地位显赫,被誉为“江东之豪,莫强周、沈”。

沈约的祖父是沈林子,他是宋征虏将军。而沈约的父亲是沈璞,他曾担任宋淮南太守,但在元嘉末年被诛杀。由于家族的倒霉,沈约从小就生活在孤贫流离的环境中。然而,他却笃志好学,努力追求知识,广泛涉猎各种群籍,尤其擅长诗文创作。

沈约历仕宋、齐、梁三朝,担任过宋朝的记室参军和尚书度支郎。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还有《四声谱》。然而,除了《宋书》之外,他的其他作品大多已经失传。

总的来说,沈约是南朝时期一位卓越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著作对于研究当时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猜您喜欢

蕃女怨·万枝香雪开已遍

唐代 温庭筠

万枝香雪开已遍,细雨双燕。
钿蝉筝,金雀扇,画梁相见。
雁门消息不归来,又飞回。

艳歌何尝行

未知 佚名

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
十十五五,罗列成行。
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随。
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
“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
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
躇蹰顾群侣,泪下不自知。
”“念与君别离,气结不能言。
各各重自爱,道远归还难。
”“妾当守空房,闭门下重关。
若生当相见,亡者会黄泉。
”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

杜鹃行

唐代 杜甫

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
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
虽同君臣有旧礼,骨肉满眼身羁孤。
业工窜伏深树里,四月五月偏号呼。
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
尔岂摧残始发愤,羞带羽翮伤形愚。
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覆何所无。
万事反覆何所无,岂忆当殿群臣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