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751~814)是唐代著名诗人,字东野,汉族,出生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他是唐代现存诗歌最多的诗人之一,作品超过500首,其中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为著名。他的代表作之一是《游子吟》。
孟郊被称为“诗囚”,与贾岛齐名,人们称他们为“郊寒岛瘦”。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社会现实和人生苦难有深刻的思考和表达。他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为主题,具有浓厚的悲愤色彩。
孟郊于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他的朋友张籍私谥他为贞曜先生,以表彰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
唐朝时候,武康县出了一个才子叫孟郊。尽管他出身微贱,但他读书用功,才华出众。
有一年冬天,一个钦差大臣来到武康县了解民情。县太爷为了接待这位钦差大人,摆了一场盛宴。就在县太爷举杯说“请”的时候,一个身穿破烂绿色衣衫的小孟郊走了进来。县太爷一见,非常不高兴,眼珠一瞪喝道:“去去去,来了个小叫花子,真扫了雅兴。”
小孟郊气愤地回应道:“家贫人不平,离地三尺有神仙。”
钦差大臣阴阳怪气地说:“唷!小叫花子,你别狮子开大口,我要考考你。我出个上联,你若能对得出,就在这里吃饭。若是对不出,我就判你私闯公堂,打断你的狗腿。”
小孟郊一点也不害怕,坚定地说:“请吧。”这位钦差大人自以为才高,又见对方是个小孩,便摇头晃脑地说:“小小青蛙穿绿衣。”
小孟郊看到这位钦差大臣身穿大红蟒袍,又看到席桌上有一道烧螃蟹,稍作思考后,回答道:“大大螃蟹着红袍。”
钦差大臣听了,气得浑身像筛糠一样,但他有话说在先,又不好发作,于是对县官说:“给这小儿一个偏席,赏他口饭,看我再和他对。”
这位老钦差喝了三杯老酒,又神气活现起来,他斜了一眼小孟郊,又阴阳怪气地说:“小小猫儿寻食吃。”
小孟郊看着像馋狗啃骨头一样的钦差大臣,又看着拍马溜须的县太爷,心想,你们这帮贪官污吏,便怒气冲冲地回敬道:“大大老鼠偷皇粮。”
钦差大臣和县太爷听了吓得目瞪口呆,出了一身冷汗。原来他们吃的正是救灾的银子呢,只好做贼心虚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尽管孟郊出身微贱,但他的才华和机智让他在面对权贵时不畏惧,敢于回击。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战胜了那些贪官污吏,揭露了他们的丑恶行径。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只要我们有才华和正义的力量,就能够改变不公平的现象,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孟郊轶事:巧挫钦差详情»
孟郊和贾岛是中唐时期的两位诗人,他们都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官职低微,一生贫困,但却坚持不懈地吟咏诗歌。
孟郊一生都在吟咏诗歌,直到白发苍苍也没有停止过。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贾岛则是一位非常执着的诗人,一天不写诗,他的内心就像废弃的井一样干涸。据传他曾说过:“两句诗要花费三年的时间,一吟之间双泪流淌。”这表明了他对诗歌创作的极度投入和情感的流露。他们两人都是韩愈的诗友,韩愈对他们的诗歌也非常赞赏。他称赞孟郊的诗歌“语言犀利而有力量”,贾岛的诗歌“奇特而平淡”,但他更加重视孟郊的才华。虽然郊和岛偶尔会互相赠诗,但在当时并没有很有名气。
唐末的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将孟郊列为“清奇僻苦主”,贾岛则被列为“清奇雅正”的升堂七人之一。宋代的欧阳修首次将两人并列,称他们都有一种悲愁郁堙的气质。苏轼也曾说过“郊寒岛瘦”,形容他们的形象。他们的诗歌都以清奇和悲愁为特点,语言简练,不使用华丽的辞藻,这是他们共同的特点。然而,孟郊的诗歌以五言古诗为主,不写律诗;贾岛则以五律为主,较少使用古体诗。孟郊对社会生活有广泛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他的作品关注国家大事和民生问题;而贾岛的生活比较狭窄,对世事较为冷漠,他的诗歌充满了孤寂和凄凉的情调,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潘德舆认为“郊岛并称,岛非郊匹,人谓寒瘦,郊并不寒也”。这个观点具有代表性。然而,贾岛对后世的影响要大于孟郊。晚唐五代的诗论家称这个时期为“贾岛时代”,宋代有“九僧”和“四灵”,明代有“竟陵派”,清代有“浙派”,都是以学习贾岛的诗风为主。而学习孟郊的诗人则相对较少。
总的来说,孟郊和贾岛是中唐时期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悲愁和清奇的气息。尽管他们都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但他们依然坚持不懈地吟咏诗歌。虽然他们的诗歌风格有所不同,但贾岛对后世的影响更大,成为了一个流派的代表。
孟郊铁事:郊岛情结详情»
孟郊故里位于浙江德清县城武康,这个地方是唐代诗人孟郊的故乡。他的诗作《游子吟》被广为传诵,其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更是家喻户晓。当人们来到德清县城武康,才真正感受到这里就是孟郊故里,诗人的足迹仍然存在。
在清河坊故里,有东野古井和孟郊祠。东野古井是孟郊曾经饮水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一处历史遗迹。孟郊祠是为了纪念孟郊而建立的,里面陈列着他的文物和相关资料,让人们更加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德清博物馆内也有一块名为“东野古井”的碑和古井井圈。这些展品向人们展示了孟郊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创作灵感来源。通过这些展品,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孟郊的诗歌创作背后的故事。
河滨公园内有一座孟郊的雕像,这是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和成就而建立的。雕像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孟郊的形象,让人们可以近距离感受到这位伟大诗人的存在。
而春晖公园内则有一幅名为“慈母春晖”的长幅浮雕,上面刻有冰心书写的《游子吟》。这首诗描述了游子离家后思念母亲的情感,而浮雕则将这种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冰心的书法艺术,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孟郊诗作中的深情。
孟郊故里的存在,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传递。通过参观孟郊故里,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生活和创作背景,进一步欣赏和理解他的诗作。同时,这也是对孟郊的一种纪念和致敬,让他的精神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孟郊故里详情»
孟郊的早年生活非常贫困。他出生于唐天宝十年(751年)的湖州武康,父亲是一名小吏,家境清贫。孟郊从小就性格孤僻,很少与人交往。青年时代,他隐居在河南的嵩山,但关于这段经历的具体时间和情况已经无法考证。
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到贞元六年(790年),也就是孟郊三十岁到四十岁的时候,他在河南目睹了当时藩镇的变化。他还在信州上饶为陆羽新开的山舍题过诗,并与诗人韦应物在苏州进行了诗歌的交流。他的行踪不定,除了写诗之外,没有其他可以记述的事业。
中年时,孟郊四十一岁时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士,然后前往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然而,在贞元八年(792年)的考试中,他没有通过。可能是在这次考试期间,他结识了李观和韩愈。《旧唐书》中说孟郊“性孤僻寡合,韩愈见以为忘形之”,两人的性格都与常人不同,这成为他们交往的基础。虽然孟郊比韩愈年长十七岁,但他的诗才与韩愈不相上下。然而,由于他的命运坎坷,仕途多蹇,反而是因为得到韩愈的赞扬和推崇,他的诗名才得以大振,成为韩愈这一诗派的名士。贞元九年,孟郊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但仍然没有通过。
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四十六岁时,他应母亲的命令第三次前往京城参加考试,终于成功地成为一名进士,并立即返回东归,安慰母亲。贞元十三年,他寄居在汴州。贞元十五年,他在苏州与友人李翱相遇,之后又游历越中山水。
贞元十六年(800年),孟郊被任命为溧阳尉。在元和初年,他担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并试任协律郎,最终定居洛阳。贞元十七年(801年),孟郊五十一岁时,他再次应母亲的命令前往洛阳参加铨选,被选为溧阳县尉。然而,他对成为县尉并不满意,因为这与他的愿望相违背,所以他无法尽到一个县尉的职责。溧阳城外有一个地方叫投金濑,还有一个废弃的平陵城,孟郊经常去那里游玩,坐在水边徘徊并写诗,以至于忽视了县尉的职责。因此,县令向上级报告了这一情况。
孟郊人物生平详情»
孟郊与韩愈被并称为“韩孟诗派”,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喜欢古代文化,经常写古体诗。然而,孟郊的古体诗多为短句五言,语言简练而不华丽,擅长将奇特之处融入古拙之中,就像韩愈所说的“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而韩愈的古体诗则以七言为主,气势雄浑而又奇特华丽。他们的诗都很有力量,但韩愈的力量是奔放的,而孟郊的力量则是内敛的。孟郊更多地学习了汉魏六朝五言古诗的传统,正如李翱所说,“郊为五言诗,自汉李都尉(陵)、苏属国(武)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因此,与大历、贞元时期的诗人相比,他更接近汉、魏的风格;而与他之后的韩愈、李贺相比,则更多地保留了大历、贞元时期诗风的痕迹。这并不是说孟郊只是一味模仿汉魏六朝诗风,在学习古代诗歌艺术的同时,他又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在内容上,孟郊的诗超出了大历、贞元时代那些狭窄的题材范围。固然,他的诗的主旋律是中下层文士对穷愁困苦的怨怼情绪,这是他屡试不第、仕途艰辛、中年丧子等生活遭遇决定的;但他还是能透过个人的命运看到一些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并以诗来反映这些生活。其中有的揭露、针砭了社会上人际关系中的丑恶现象,有的则尖锐地揭示了贫富之间的不平等。例如,《寒地百姓吟》通过对比“高堂捶钟饮,到晓闻烹炮”和“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来揭露社会上的不公平,《织妇辞》描写了织妇“如何织绔素,自着蓝缕衣”的反常现象。他写这种诗常常有很深刻的心理体验,例如《寒地百姓吟》中“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之句,实非泛泛纪述民间疾苦者可比。可以说,在杜甫之后,孟郊再次用诗歌深入地揭露了社会中贫富不均、苦乐悬殊的矛盾。孟郊还有一些诗描写了平凡的人伦之爱,例如《结爱》写夫妻之爱,《杏殇》写父子之爱,《游子吟》写母子之爱,这些题材在很长时间内被诗人们忽视了。
其中,《游子吟》是一首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小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这首诗通过描写母亲为游子缝制衣服的场景,表达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慈母手中的线代表母亲的关爱和牵挂,游子身上的衣服则象征着母亲的爱和温暖。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让人感动至深。
总的来说,孟郊的诗歌不仅在形式上继承了古代诗歌的传统,而且在内容上也超越了当时的题材范围。他通过诗歌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平和人伦之爱,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孟郊诗风详情»
唐人认为孟诗是“元和体”的一种,“元和已后”,“学矫激于孟郊”(李肇《唐国史补》)。唐末张为作《诗人主客图》,以他为“清奇僻苦主”。宋诗人梅尧臣、谢翱,清诗人胡天游、江湜、许承尧,写作上都受到他的影响。对孟诗的评价,持褒义论的,韩愈、李观以后,有贯休、黄庭坚、费衮、潘德舆、刘熙载、陈衍、钱振锽、夏敬观等;持贬义论的,有苏轼、魏泰、严羽、元好问、王闿运等。他和贾岛都以苦吟著称,又多苦语。苏轼称之“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后来论者便以孟郊、贾岛并称为苦吟诗人代表,元好问甚至嘲笑他是“诗囚”(《论诗三十首》)。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出自北宋宋敏求所编刊,黄丕烈所藏北宋蜀本,已不可见。陆心源所藏汲古阁影宋精本,今归日本。通行本有汲古阁本,闵刻朱墨本。《四部丛刊》影印杭州叶氏藏明弘治本。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末附孟郊年谱、遗事辑录。注释有陈延杰《孟东野诗注》,夏敬观选注《孟郊诗》。事迹可参考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夏敬观《孟东野先生年谱》、华忱之《唐孟郊年谱》。 孟郊评价详情»
孟郊祠位于德清县武康镇春晖街与铁路交叉口往西10余米的地方。它是为了纪念孟郊而建立的,孟郊是德清的一位杰出诗人。然而,由于晚唐时期的兵乱,孟郊祠多次被毁。直到南宋景定年间,武康知县国材得到了孟郊的遗像,才重建了祠堂,继续奉祀孟郊。然而,元代至正十六年的兵荒马乱又一次毁坏了孟郊祠。清代乾隆十一年,孟郊祠迁回原址,并改为寺庙,设置了山门。后来又恢复为孟祠。在日寇侵略中国时期,武康遭受了三次火灾,城市和郊区都被夷为平地,但是由于日寇对孟郊的声名和神灵感到畏惧,他们不敢对孟祠进行纵火或者动武,因此孟祠奇迹般地幸存下来。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孟祠又一次被毁。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孟祠是在1998年进行第四次重建后的。
走进孟祠,人们可以看到一尊金碧辉煌的孟郊塑像,高达3.2米。塑像上方的横联写着“贞曜千秋”,意思是孟郊先生的精神将流传百世。而竖联则写着“名诗一首抒尽人间母子情,巨篇五百咏遍天下平民心”。这些字句表达了对孟郊的赞美和敬仰。
孟郊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表达了对人间母子情的深切感受,他的巨篇诗作也深深触动了平民百姓的心灵。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而且在后世也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和传颂。孟郊的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他的诗作将永远抒发人间情感,触动人们的心灵。
孟祠的重建是为了纪念孟郊的伟大贡献和精神,也是为了让后人能够了解和学习孟郊的诗歌。它的存在是对孟郊的一种崇敬和敬仰,也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呼吁。通过参观孟祠,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孟郊的生平和创作,感受他的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孟祠的历史经历了多次毁坏和重建,但它始终坚守着对孟郊的纪念和敬仰。它的存在不仅是对孟郊的一种致敬,也是对历史的一种见证。通过保护和传承孟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让后人能够继续受到孟郊的诗歌所启迪和感动。
总之,孟郊祠是为了纪念孟郊而建立的,它经历了多次毁坏和重建,但始终坚守着对孟郊的敬仰和纪念。通过参观孟祠,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孟郊的诗歌,感受他的情感和思想。孟祠的存在不仅是对孟郊的一种致敬,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呼吁。
孟郊纪念详情»
孟郊的诗歌超越了大历、贞元时代那些狭窄的题材范围。他的诗的主旋律是中下层文士对穷愁困苦的怨怼情绪,这是他屡试不第、仕途艰辛、中年丧子等生活遭遇决定的。然而,他还能透过个人的命运看到一些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并以诗来反映这些生活。他的诗中揭露了社会上人际关系中的丑恶现象,尖锐地揭示了贫富之间的不平等。例如,《寒地百姓吟》以“高堂捶钟饮,到晓闻烹炮”与“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两相对照,《织妇辞》描写了织妇“如何织绔素,自着蓝缕衣”的反常现象。他写这种诗常常有很深刻的心理体验,如《寒地百姓吟》中“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之句,实非泛泛纪述民间疾苦者可比。可以说,在杜甫之后,孟郊又一次用诗歌深入地揭露了社会中贫富不均、苦乐悬殊的矛盾。孟郊还有一些诗描写了平凡的人伦之爱,如《结爱》写夫妻之爱,《杏殇》写父子之爱,《游子吟》写母子之爱,这些题材在很长时间内被诗人们忽视了。
孟郊接过元结一派手中的复古旗帜,在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上继续宣扬其复古思想。他宣扬仁义道德,歌颂尧舜古风,批判浇薄时风和叛乱犯上,处处显示出一个伟岸君子的姿态,对时俗采取一种不合作态度。他所结交的官僚和朋友,如郑余庆等也大多是些重道德、守古遣的人物。他标榜的“自是君子才,终是君子识”,其主要内涵就在于不与时俗为伍,只求复古守道的知音的意愿。他卫道、行道的思想和行动,与韩愈所倡导的“道”相近,而其生活准则正好是韩愈的“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孟郊不仅在生活中惜守古道,而且在创作中也以宣扬这种“道”为目的。他的“补风教”、“证兴亡”的创作宗旨,直陈元结的“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的原则,与元和时白居易的“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惟歌民生病,愿得天子知”母、“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相似。
孟郊的诗歌内容和思想都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古代道德价值的追求。他通过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和贫富不均的矛盾,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困境。同时,他也通过描写平凡的人伦之爱,表达了对家庭和人情的珍视。他的诗歌思想强调了仁义道德的重要性,批判了时风的浇薄和叛乱的犯上,展现了一个伟岸君子的风范。孟郊的诗歌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孟郊文学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