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注释:
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南朝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诗人。
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
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
双桥:指凤凰桥和济川桥,隋开皇(隋文帝年号,公元581~600年)年间所建。
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北楼:即谢朓楼。
谢公:谢朓。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时间和地点。根据文中的描述,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应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相近,即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不久。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军事政治事件,发生在公元755年至763年间。因此,可以推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应在公元753年或754年的秋天。
在这两年的秋天,李白两度来到宣城。宣城是安徽省的一个古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李白在这里创作了这首诗,可能是受到了宣城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氛围的启发。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中秋节后。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这一天是月亮最圆的时候,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赋诗等,表达对家人和亲友的思念之情。李白在中秋节后创作了这首诗,可能是在赏月的时候,受到了月亮的启发,写下了这首富有诗意的作品。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公元753年或754年的秋天,地点是宣城,创作时间是中秋节后。李白在这个时刻和地点创作了这首诗,可能是受到了宣城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氛围的启发,以及中秋节的浪漫氛围和月亮的启发。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创作背景详情»
片寂静。只有一些人家的炊烟,从远处飘来,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而在这些炊烟的掩映下,橘树和柚树静静地生长着,它们的叶子已经变得黄了,显得有些凄凉。而梧桐树也已经老去,它们的枝干上挂满了秋天的落叶,给人一种岁月流转的感慨。
“楼高望不尽,江水绕空城。”尾联是说,楼的高度是无法尽头的,我站在楼上远眺,只能看到江水绕着空城流淌。谢脁楼是一座高楼,登上楼顶,可以俯瞰整个宣城。然而,即使站在这么高的地方,也无法看到楼的尽头,仿佛它是无穷无尽的。而江水绕着城市流淌,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整个城市看起来空旷而宁静,仿佛是一个没有繁忙和喧嚣的世界。
这首诗以宣城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水、桥梁和植物的形象,展现了宣城的美丽和宁静。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感受到了宣城的美景和宁静。整首诗以秋天的傍晚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城市的静谧,表达了诗人对宣城的喜爱和赞美。这首诗既展示了宣城的自然风光,又表达了诗人对宣城的情感,使读者对宣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