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被贬谪的人要远去长沙,日日西望长安方向也看不见家。
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在这五月的江城好似见到纷落的梅花。
注释:
郎中:官名,为朝廷各部所属的高级部员。
钦:当是史郎中名。一作“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本谓史钦,其生平不详。
黄鹤楼:古迹在今湖北武汉,今已在其址重建。
迁客:被贬谪之人。
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
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昌),因在长江、汉水滨,故称江城。
落梅花:即《梅花落》,古代笛曲名。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当时李白因为永王李璘事件而受到牵连,被加以“附逆”的罪名,被流放到夜郎。在他路经江夏(今武汉武昌)时,他游览了黄鹤楼,并在那里写下了这首诗。另一种说法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李白在流放夜郎期间获得了赦免,得以东归。在他途径江夏时,他写下了这首诗。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创作背景详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这首诗写了作者游黄鹤楼时听笛的经历,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诗的前两句写了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心绪,通过描写“西望”的典型动作,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两句点题,写在黄鹤楼上听吹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诗中引用了西汉的贾谊的故事,贾谊因指责时政而被贬官长沙,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诗人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然而,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对于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通过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诗人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这首诗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通过眼前景、口头语,却有弦外音,使人神远。清代的沈德潜评价说:“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无限羁情笛里吹来’为特点。”这首诗通过巧妙的描写和联想,表达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展现了他对国家和往事的思念之情。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