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原文赏析

  • 西
    jiāng
    yuè
    ·
    shì
    shì
    chǎng
    mèng
  • [
    sòng
    dài
    ]
    shì
  • shì
    shì
    chǎng
    mèng
    rén
    shēng
    qiū
    liáng
    lái
    fēng
    míng
    láng
    kàn
    meí
    tóu
    bìn
    shàng
    (
    qiū
    liáng
    zuò
    xīn
    liáng
    )
  • jiǔ
    jiàn
    cháng
    chóu
    shào
    yuè
    míng
    duō
    beì
    yún
    fáng
    zhōng
    qiū
    shuí
    gòng
    guāng
    zhǎn
    rán
    beǐ
    wàng

原文: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 一作: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相关标签:宋词三百首宋词精选婉约中秋节感叹人生西江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注释:
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新凉:一作“秋凉”。
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贱:质量低劣。
妨:遮蔽。
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琖:同“盏”,酒杯。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一词的创作背景存在不同的说法。根据不同的苏轼诗词选本和论著,有的认为这首词是在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的时候,苏轼在儋州创作的;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首词是在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的时候,苏轼在黄州创作的。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至今仍然存在争议。一方面,支持1097年儋州创作的观点认为,苏轼在这一年被贬到儋州,他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感到孤独和无助,因此创作了这首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另一方面,支持1080年黄州创作的观点认为,苏轼在这一年被贬到黄州,他在这里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对人生的无常和梦幻感到深深的思考,因此创作了这首词。

无论是1097年儋州还是1080年黄州,苏轼都是在贬谪期间创作了这首词。这首词以西江月为背景,通过描绘江水的流动和月光的明亮,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他认为人生如同一场大梦,一切都是虚幻的,唯有心中的真情才是永恒的。

这首词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词句而闻名,被广泛传诵和赞赏。无论是在1097年儋州还是1080年黄州创作的,这首词都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才华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它成为了苏轼诗词创作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者是表达自己的心情,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词人通过描绘秋天的凉意和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命运无常的感叹,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词的后半部分,词人以“世事一场大梦”来形容人生,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看透和对人生的深刻认识。词人认为一切都是虚幻的,人生只是一场短暂的梦境,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执着和追求。词人通过对自身遭遇的抱怨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整首词以中秋为背景,通过描绘秋天的凉意和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悲苦和对人生历史的思考。词人以豪放词人的形象示人,但在背后却隐藏着悲情婉约的一面。词人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对人生的矛盾和追求,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共鸣。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详情»

赏析二

赏析二: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词的上片通过描写人世为梦境,表达了词人对人生虚幻和短暂的感叹。接着,词人通过描写秋风扫落叶的景象,表现了时光匆匆和人老去的伤感。下片则写了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词人通过描写酒贱常愁客少和月明多被云妨,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和对自己境遇的不满。整首词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词人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二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宋代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石钟山记

宋代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鹊桥仙·七夕

宋代 苏轼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