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缑山仙子王子乔性情高远,不像牛郎织女要下凡人间。皎洁的月光中停下吹凤箫,摆一摆手告别人间去成仙。
听说黄河竹筏能直上银河,一路上还挟带着天风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
注释: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
缑(gōu)山:在今河南偃师县。缑山仙子指在缑山成仙的王子乔。
云渺(miǎo):高远貌。
痴(chī)牛騃(ái)女:指牛郎织女。在这里不仅限于指牛郎织女,而是代指痴迷于俗世的芸芸众生。
凤箫声:王子乔吹笙时喜欢模仿凤的叫声。
时人:当时看到王子乔登仙而去的人们。
槎(chá):竹筏。
银河:天河。
尚(shàng):还。
前缘:前世的因缘。
《鹊桥仙·七夕》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熙宁七年(1074年),一个美丽的夏日午后。词人和陈令举决定乘船一同游玩,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他们带着美酒,坐在船上,一边品味着酒的香醇,一边畅谈着快乐的话题。他们的笑声和欢声不断回荡在船上,充满了友谊和快乐的氛围。
然而,时间总是不可避免地流逝,相聚总是要分离的。当船靠近目的地时,词人感受到了离别的忧伤。他意识到自己将要和陈令举分开,不再能够和他一同分享这样美好的时刻。这种依依不舍的情感充斥着词人的内心,他希望能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于是,词人拿起笔,开始写下这首词。他用深情的笔触,将自己的思念和离别之情融入其中。他描述了他们一同游玩的场景,描绘了他们快乐的时刻。他表达了对陈令举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希望这首词能够传达给他。
这篇创作背景展示了友谊和离别的主题。词人和陈令举之间的友谊是深厚而真挚的,他们一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然而,他们也不得不面对分离的现实,这种离别之情让词人感到痛苦和伤感。通过这首词,词人希望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让陈令举知道他的思念之情。这篇创作背景充满了情感和温暖,展示了友谊和离别的复杂情感。
《鹊桥仙·七夕》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送别词《七夕》的分析。诗人通过描写与友人陈令举在七夕夜分别的情景,展现了陈令举的风度和词人对友谊的评价。
在上片中,词人以陈令举的高情云渺为开篇,将他比作古代王子晋在新月之夜追寻家人的情景。陈令举与友人在七夕夜分别,词人自然会想到牛郎织女的故事,但陈令举并不像他们那样痴心于儿女之情。
下片中,词人想象友人乘坐的船只来到银河之中,当他回到人间时,带回了天上的天风海雨。词人评价二人的友谊能够相逢共一醉,认为这是前世有缘。然而,当天风海雨散去之后,友人也将随风飘去。
在写送别时,一般人会感到伤感,但词人却展现了豪气纵横的态度,驰骋想象,遨游天界银河。他引用陆游的诗句“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形容了天风海雨的气势。一般来说,写七夕银河的诗作都是柔情凄美的,而词人通过描绘天风海雨的景象,展示了他非凡的气魄和胸襟,这种逼人的天风海雨正是他豪放词风的象征。
总的来说,这首送别词《七夕》通过描写陈令举的风度和友人的离别,展现了词人豪放的词风和对友谊的珍视。通过引用陆游的诗句和形容天风海雨的景象,词人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对友人的祝福。
《鹊桥仙·七夕》赏析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进行解读和分析。这首词以王子乔和织女为主题,通过对他们的形象和情感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超凡脱俗和友情的向往。
首先,词中赞美了王子乔的超凡脱俗。词中描述了王子乔超越尘世的心灵和远大的志向,他不愿意像牛郎织女那样陷入情网,而是追求更高的境界。他吹箫奏凤凰之鸣,挥手告别时人,乘鹤而去,展现了他放浪形骸、超凡成仙的形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织女,她放弃了仙位陷入情网,作茧自缚。这种对比表达了词人对于能够遗世独立、羽化成仙的向往,也是对陈令举离别情思的开导之语。
其次,词中描绘了友情的离别。词中借用了晋人遇仙的神话故事,比况几位友人曾冲破银浪泛舟而行。他们相聚的时刻是欢乐的,但很快就面临离别。词中写道:“相逢一醉是前缘”,表达了自己和友人的相聚之情,“风雨散、飘然何处”,则写朋友分别之后各自离去的情景。这种离别带来的感慨和无限的思念,通过“一醉是前缘”和“飘然何处”这两句表达出来。
最后,整首词摆脱了儿女艳情的旧套,以送别的友情为主题。词中用飘逸超旷的格调取代了缠绵悱恻的风格,展现了词人超凡脱俗和卓而不群的姿态。整首词读来,让人深感词人对友情和超越尘世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王子乔和织女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超凡脱俗和友情的向往。同时,词中的离别情感也给人以思考和感慨。整首词以飘逸超旷的格调展现了词人的独特风采。
《鹊桥仙·七夕》赏析二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