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托起雨滴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放着菊花的花枝还坚强地迎接寒冷的霜雪。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你一定要铭记在心,那就是橙子变得金黄,橘子变得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擅长诗歌,当时担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扎在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向上表推荐他,并以诗歌互相赠答。
荷尽:荷花枯萎,凋谢。
擎:举起,托起。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展开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来泛指对男子的尊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变得金黄,橘子变得青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地点是杭州。当时,著名文学家苏轼正在杭州担任职务,而刘季孙则是任职于两浙兵马都监。苏轼和刘季孙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苏轼一方面将刘季孙视为国士,对他非常推崇。他甚至写了一篇《乞擢用刘季孙状》的文章,向上级举荐刘季孙,希望他能得到更高的职位和荣誉。苏轼对刘季孙的才华和品德非常赞赏,认为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
另一方面,苏轼也赠送了这首诗给刘季孙,以鼓励和激励他。这首诗可能是表达了苏轼对刘季孙的赞美和祝福,希望他能在职位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总之,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苏轼和刘季孙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彼此的赞赏。苏轼不仅将刘季孙视为国士,还为他写了一篇推荐信,并赠送了这首诗来鼓励他。这个背景展示了苏轼对刘季孙的高度评价和对他未来发展的期望。
《赠刘景文》创作背景详情»
和劝勉于一体,既展示了深秋的丰收景象,又寓意着人生的成熟和奋斗的力量。
整首诗以描写深秋景象为主线,通过对荷花凋谢和菊花残败的描绘,展示了秋末冬初的凄凉和寂寥。然而,诗人在描写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已经凋谢的荷花和残败的菊花与依然傲霜斗寒的菊花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菊花的坚强和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对比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的寄托和寓意。
诗的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诗人通过描绘冬景的凄凉和丰收,寓意着人到壮年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诗人用冬景的丰收来比喻人生的成熟和奋斗的力量,表达了对朋友的鼓励和期望。
整首诗的意境清新,语言简练,通过对深秋景象的描绘,展示了丰收和成熟的一面,寓意着人生的黄金时期和奋斗的力量。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对朋友的鼓励和期望,使整首诗既有写景的美感,又有劝勉的力量。这使得诗人的赠诗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赠刘景文》赏析详情»
句写到“菊残犹有傲霜枝”,可见作者对刘景文的赞赏和鼓励之意。刘景文虽然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但仍然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傲然的姿态,如同残菊中的傲霜枝一样。这种赞美和鼓励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对困境的乐观看法。
整首诗以描写初冬的景象为主线,通过对枯荷、菊花和果实的描绘,展现了不同阶段的生命和自然界的变化。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转折,将凄凉的景象与秋菊的傲然和丰收的果实相结合,给人以意外和震撼。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把握,表达了作者对刘景文的赞赏和鼓励。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同时,诗中的转折和意外也给人以启示,表达了对困境的乐观态度和对人生的积极看法。整首诗既有深刻的哲理,又有细腻的描写,是一首值得品味和赏析的佳作。
《赠刘景文》赏析三详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初冬的景色,表达了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诗人以残秋的图景为背景,描述了荷花和菊花的凋零,以衬托出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观察细致,将描写的笔触延伸到了荷叶和菊枝,强调了它们的重要性。荷叶为荷花增添了姿态,菊枝在花凋之后仍然傲霜独立,展现了它们的孤标傲世的品格。诗人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展示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描写能力。
然而,无论是荷花还是菊花,它们都过时了,不得不让位于初冬的骄子橙和橘。诗人提醒人们,初冬时节才是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诗中虽然提到了橙橘,但实际上更偏重于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被视为可以献给贵客的珍品。橘树的坚贞节操和经冬依然绿林的形象,使其与荷花和菊花相比,更加令人垂青。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初冬景色,表达了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诗人通过对荷花和菊花的描写,展示了它们的凋零和橙橘的傲世品格。诗人观察细致,把握事物本质,展现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描写能力。最后,诗人提醒人们,初冬时节才是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
《赠刘景文》赏析二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