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赏析主要介绍了一首词的艺术特色,总结了六个值得推介的点。
首先,这首词在咏今叹古方面做得很出色。上片通过描绘当下的“端午”盛况,强调了对现实的渲染,而下片则更加注重“感怀”,通过借古启今的手法,将古代的情感与现代的情感相结合。
其次,这首词在动静结合方面也很有特色。通过使用一系列动词和静态的名词,如“缠臂”、“纸鸢舞”、“香飘”、“对酒”、“争渡”、“呐喊”、“凭吊”、“诵君赋”、“吞楚”、“垂涕”、“对泣”等,将动态和静态的元素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使历史的变迁在动与静的转换中得以展现。
第三,这首词在明暗结合方面也很巧妙。明写屈原,直接批评楚王的昏庸,暗讽时政,同时也暗示了对北宋王朝的批评。词中还融入了苏轼自己的爱恨情仇,但却不显露痕迹。
第四,这首词在虚实相间方面也很有特色。通过描写眼前的庆祝端午的景象,表现了“实”;而通过感怀屈原的悲苦往事,表现了“虚”。通过虚实的结合,词中既写了屈原,也表达了苏轼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人的忧愁和对现实的叹息。
第五,这首词在前呼后应方面也很巧妙。前面有“辟邪”之“虎符缠臂”、“艾蒲青翠”,后面有“怀王昏聩”、“新亭对泣”;似乎旧恶未去,新恶难除。前面有“香飘十里”,后面有“湘累已逝”;前面有“诵君赋”,后面有“断肠句”。通过前后的呼应,表达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们对现实的无奈。
最后,这首词中有很多景色如画,画中又有话。上片描绘了生动的民俗风景画,如童之臂、门之艾、菖蒲之剑、风筝漫舞、对酒当歌、龙舟竞发、诵君之赋等,而下片则再现了历史的沧桑,如怀王之昏、秦之吞楚、异客垂涕、新亭对泣、汨罗江渚等。这些景色如诗如画,通过色香味的描绘,使整首词充满了魅力,堪称神来之笔。
综上所述,这首词在咏今叹古、动静结合、明暗结合、虚实相间、前呼后应和景中有话等方面都展现了独特的艺术特色,是一首值得推介的佳作。
《六幺令·天中节》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