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荷花》原文赏析

  • huàn
    shā
    ·
    huā
  • [
    sòng
    dài
    ]
    shì
  • miàn
    chuī
    yáng
    shí
    wèn
    yún
    chù
    zuì
    huā
    duō
    huà
    lóu
    nán
    pàn
    yáng
  • tiān
    zhà
    liáng
    rén
    guāng
    yīn
    jiǔ
    xiāo
    qiě
    lái
    huā
    tīng
    shēng

原文: 四面垂杨十里荷,问云何处最花多。画楼南畔夕阳和。
天气乍凉人寂寞,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相关标签:秋天荷花抒怀寂寞浣溪沙

译文及注释

译文:四周垂柳环绕着十里香荷。请问哪里莲花最多?在画楼的南边,夕阳西落。
天气突然变凉,给人们带来了秋天的寂寞。孤寂的时光,需要用美酒来消磨。暂时来到这花丛中,细听笙歌的歌声。

注释: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后来用作词牌名。
问云句:引用了韩愈的诗句“问言何处荚蓉多”。下句“画楼南畔”是对“何处”的回答。
光阴句:延续了上句“人寂寞”的意思,因为寂寞无聊,所以需要用酒来消遣日子。郑谷的诗句“美酒消磨日”和欧阳修的诗句“万事消磨酒百分”都有类似的意思。消磨:消遣,排遣。
笙(shēng)歌:指合奏笙的歌曲。 《浣溪沙·荷花》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词人在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闰八月至九月间初到颍州太守任上的情景。当时,词人正在欣赏颍州西湖上盛开的荷花。突然间,他感受到了当官的寂寞和孤寥,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可能是词人对自己官场生活的感慨和思考,表达了他在官场中的孤独和无奈之情。通过描绘颍州西湖上的荷花景色,词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这首诗可能是词人在新任职位上的第一次创作,也是他对新环境和新生活的一种反思和表达。 《浣溪沙·荷花》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分析和解读。词的上片以颍州西湖的荷花盛景为开端,描述了湖中荷花的美丽和词人对湖山的热爱。词人在这幽雅的环境中,看到南畔的画楼顶端挂着夕阳,晚霞映照在湖面上,给人以美感享受。

然而,下片突然转折,词人的情绪从快意煞转向孤寂哀伤。词人感受到天气乍凉带来的寂寞感,但这并非只是因为天气的变化,而是由于词人内心的寂寥空漠感。词人在朝中受到攻讦和忌恨,被迫离开朝廷,补做地方官。他感到壮志难酬,心存忧虑,厌倦仕途,渴望归田。结语“且来花里听笙歌”表达了词人在忧虑中寻求乐趣,躲进荷花丛中来欣赏悠扬哀伤的笙歌。

整首词细致描绘了词人面对颍州西湖荷花盛开所引起的仕宦寂寞感受。词的情感起伏大,心物交融,反差强烈,寄托了词人的慨叹和遥远的思考。词人本想通过淡泊名利来平衡自己的心理,但实际上却陷入了更深的矛盾和苦闷之中。 《浣溪沙·荷花》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浣溪沙·重九旧韵

宋代 苏轼

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异乡风景却依然。
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茱萸子细更重看。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宋代 苏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代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