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原文赏析

  • zhè
    tiān
    ·
    shàng
    róu
    sāng
    nèn
  • [
    sòng
    dài
    ]
    xīn
  • shàng
    róu
    sāng
    nèn
    dōng
    lín
    cán
    zhòng
    shēng
    xiē
    píng
    gāng
    cǎo
    míng
    huáng
    xié
    hán
    lín
    diǎn
  • shān
    yuǎn
    jìn
    héng
    xié
    qīng
    jiǔ
    yǒu
    rén
    jiā
    chéng
    zhōng
    táo
    chóu
    fēng
    chūn
    zài
    tóu
    cài
    huā

原文: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相关标签:早春乡村忧国忧民写景鹧鸪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田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新枝上刚刚绽放出嫩芽,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孵出了小蚕。平坦的山岗上长满了细草,小黄牛在哞哞地叫,落日斜照春寒时节的树林,树枝间栖息着一只只乌鸦。
青山远远近近,小路纵横交错,飘扬着青布酒旗那边有一户卖酒的人家。城里的桃花李花最是害怕风雨的摧残,最明媚的春色,正是那溪边盛开的荞菜花。

注释:
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55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些:句末语助词。
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暮鸦: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这里隐括其句。
青旗:卖酒的招牌。
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辛弃疾已经41岁,却遭遇到了一次弹劾,被迫隐居上饶。辛弃疾原本是一位官员,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被迫离开了繁忙的城市生活,来到了宁静的乡村。

随着时间的推移,辛弃疾逐渐适应了乡居生活的恬淡。他开始与农民们交往,体验着他们朴实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特别是官场生涯的纷扰和嚣乱。他意识到,这些纷扰和嚣乱并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辛弃疾写下了这首词。他希望通过这首词表达自己对于宁静和恬淡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对于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失望。他用词中的意象和抒情来描绘他内心的感受,表达了他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于城市生活的反思。

这首词不仅仅是辛弃疾个人的感受和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心态。在南宋时期,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使得很多人都对于城市生活感到厌倦和失望。辛弃疾的这首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代表了一种对于宁静和恬淡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对于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总之,辛弃疾在南宋淳熙八年遭遇弹劾后,隐居上饶,逐渐融入乡村生活。他对于城市生活的纷扰和嚣乱感到厌倦和失望,因此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首词不仅仅是辛弃疾个人的心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心态。它代表了对于宁静和恬淡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对于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赞美江南农村美景的诗歌。上阕描写了近景,下阕描写了远景,通过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繁华的厌倦和对乡野生活的热爱。作者通过熟悉农村生活,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山乡风景画,展现了他对农村优美景色的陶醉之情。整首词画面优美,情感丰富,意蕴深厚。

上阕的前两句描写了桑树抽芽和蚕卵孵化的情景,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表达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发芽、膨胀,最终撕破了原本包裹在桑芽上的薄膜。这个动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中的“平岗细草”和“黄犊”相互关联,黄犊在牛栏里度过了整个冬天,当它们放牧在平坡上时,看到春草时会感到非常欢快。虽然“鸣”字写的是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象到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

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本来会构成一幅凄凉的景象,但是由于使用了动词“点”,情调发生了变化。乌鸦或飞或栖,就像一团墨点,这是非常真实的描写,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非常显眼。作者欣赏的是一幅天然的画作。

从表面上看,下半阕好像是继续描写景色。但实际上,下半阕的描写与上半阕不同,更具波澜。首先,它是从更远的地方观察,从平冈看到远山,看到通往酒店的斜路,还从乡村推进到城市。其中的“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似平常,全词都在描写自然景色,只有这句提到了人的活动,打破了单调的景色描写。这是写景诗的一个技巧。尽管是在描写景色,但不能只是渲染景致,必须加入一些人的情感,有人的活动,才能使诗歌更有生气。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两句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既描绘了景色,又发表了评论。这两句决定了整首词的情调。如果只看前三句和“青旗沽酒”这句,词的情调是非常愉快的。但是词人是一位忠义之士,身处南宋的偏安杭州,北方的金兵掳走了宋朝的皇帝,这使得他对城中的桃李花果感到忧愁。然而,他在溪头看到了春天里盛开的荠菜花,这给他带来了一丝安慰。这两句诗既描绘了景色,又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绘江南农村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繁华的厌倦和对乡野生活的热爱。词中的描写生动传神,情感丰富,意蕴深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

猜您喜欢

清江引·秋怀

元代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春望

唐代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 一作:死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