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引·秋怀》原文赏析

  • qīng
    jiāng
    yǐn
    ·
    qiū
    huái
    怀
  • [
    yuán
    dài
    ]
    zhāng
    jiǔ
  • 西
    fēng
    xìn
    lái
    jiā
    wàn
    wèn
    guī
    weì
  • yàn
    hóng
    tiān
    rén
    zuì
    huáng
    huā
    jiāo
    shēng
    qiū
    mèng

原文: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相关标签:秋天写景抒怀思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凛冽的西风,像是要把家里人写的信吹过来一样,问我什么时能回去?
大雁在满是长满红叶的秋林上空长鸣而过,远离家乡的游子,醉卧在秋菊盛开的园中,思乡的梦里隐约听到秋雨轻打着芭蕉,声声不断。

注释:
清江引:曲牌名。
未:什么时候。
红叶天:秋天。红叶,枫叶。深秋枫叶红遍,霜林如醉。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黄花地:菊花满地。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凛冽的西风,像是要把家里人写的信吹过来一样,问我什么时能回去?
凛冽(lǐn liè):形容寒冷而刺骨。
西风(xī fēng):西方的风,指从西方吹来的风。
家里人(jiā lǐ rén):指家乡的亲人。
写(xiě):写信。
吹(chuī):吹动。
大雁在满是长满红叶的秋林上空长鸣而过,远离家乡的游子,醉卧在秋菊盛开的园中,思乡的梦里隐约听到秋雨轻打着芭蕉,声声不断。
大雁(dà yàn):候鸟,秋天会飞往南方。
满是(mǎn shì):充满。
长满(cháng mǎn):长满。
红叶(hóng yè):指枫叶等秋天变红的叶子。
秋林(qiū lín):秋天的林子。
长鸣(cháng míng):长时间地鸣叫。
远离(yuǎn lí):离开远离。
游子(yóu zǐ):离开家乡的人。
醉卧(zuì wò):喝醉了躺下。
秋菊(qiū jú):秋天盛开的菊花。
盛开(chéng kāi):花朵开放。
园中(yuán zhōng):花园里。
思乡(sī xiāng):想念家乡。
梦里(mèng lǐ):在梦中。
隐约(yǐn yuē):模糊地。
秋雨(qiū yǔ):秋天的雨。
轻打(qīng dǎ):轻轻地打击。
芭蕉(bā jiāo):指芭蕉树,常用来形容雨声。
声声(shēng shēng):声音不断。

注释:
清江引(qīng jiāng yǐn):曲牌名,古代音乐曲调的名称。
未(wèi):什么时候,表示时间的未来。
红叶天(hóng yè tiān):秋天。红叶指枫叶等秋天变红的叶子。
黄花地(huáng huā dì):菊花满地,形容菊花盛开的景象。 《清江引·秋怀》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作者在秋风中收到一封远自万里之外的家信时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尽管具体的创作年份不详,但可以推测这是一篇描写作者思乡之情的作品。

在这个背景下,可以想象作者身处异乡,与家人分隔千里。秋风吹拂着他的脸颊,带来了一封家信。这封信是家人远隔万里寄来的,它是作者与家人之间唯一的联系纽带。当作者拆开信封,读到家人的问候和关心时,内心涌起了强烈的情感。

秋风中的凉意和远方的思念交织在一起,使作者更加思念家乡的温暖和亲人的陪伴。这封家信成为了作者与家人之间的桥梁,让他们能够通过文字传递情感,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思念。

尽管具体的创作年份不详,但这篇小令可能是在作者离乡背井的时候创作的。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和通讯不发达,离乡背井的人们往往无法与家人保持经常的联系。因此,收到家信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大喜悦和慰藉。

这篇小令通过描绘作者在秋风中接到家信时的真情实感,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它展示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情厚意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在离乡背井时的孤独和思乡之苦。

总之,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作者在秋风中接到远自万里之外的家信时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它通过描绘作者思乡之情,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情厚意。这篇小令可能是在古代离乡背井的时候创作的,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在离乡背井时的孤独和思乡之苦。 《清江引·秋怀》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中描绘了作者心急忧愁的心情,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回乡,只能通过秋夜的清凉和雨声来做梦回家乡探望亲人。诗中的两句“红叶天,黄花地”受到《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启发,勾勒出了清秋的景象,但却带有一种苍凉冷颓的情感。诗中的雁和人的活动使得这种苍凉冷颓达到了极致。雁的啼声引起了愁思和恨意,而人的醉意则是为了忘却忧愁。然而,秋雨的声音却将乡愁唤醒,使得乡梦也变得苍凉冷酷。这三句景语暗示了诗人的客乡之苦和主观感受,代表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中的另外三句则表达了诗人收到家信后的无言感受,也可以理解为他因为家信问起归期而感到苦闷和忧愁。诗人无法回到家乡,心中充满了忧愁和歉疚。他抬头望天,发现大雁似乎也在为他发出悲鸣。尽管满地秋菊盛开,但那并不是故园的黄花,诗人只能借酒来暂时忘却乡愁。夜晚来临,他希望能在梦中实现回乡的愿望,但窗外的雨声却无情地提醒着他的孤寂。对于家信问起归期,诗人不敢回答,也无需回答。这三句景语在时间上可以前后颠倒,代表了诗人一贯凄凉的思念之情,确实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清江引·秋怀》赏析详情»

元代诗人张可久的照片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是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是元朝重要的散曲家和剧作家。

张可久与乔吉并称为“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他在元朝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关于张可久的生平和事迹,目前所知不多。他的具体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都没有确切的记录。根据一些文献记载,他大约生活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

张可久以散曲和剧作而闻名,他的作品在元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散曲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风格独特,语言优美。他的剧作则以历史题材和传奇故事为主,情节曲折,表现力强。

张可久与乔吉合作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剧作,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双壁剧”。这些剧作在元代戏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张可久的生平和作品资料有限,但他作为元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欣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猜您喜欢

春望

唐代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 一作:死意足)

月夜忆舍弟

唐代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