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凄凉的秋风中,王昭君跟随着打着黑色大雕旗的人去了塞外;明亮的月光下,西施常常站在姑苏台上,拿起雕刻有凤凰的金酒杯侍候吴王。能够为人民的利益着想的女子,古往今来有几人能够比得上?这两位美女的事迹在千百年来一直闪耀着光辉:汉元帝与匈奴和亲时,昭君出塞;越国攻灭吴国后,西施才回到越国。养肥了的战马也就变得无用了。
注释:
该散曲的曲牌名为水仙子,宫调为双调,也可入中吕、南吕。
皂雕旗:绘有黑色大雕的旗帜,是古代匈奴人使用的一种旗帜。秋风远塞皂雕旗:这句话指的是昭君出塞和亲。
高台:这里指的是姑苏台,位于今江苏吴县西南的姑苏山上。金凤杯:雕刻有凤凰的金酒杯。明月高台金凤杯:这句话指的是夫差非常宠爱西施,经常和她在姑苏台上喝酒。
红妆:妇女的盛妆,借指美女。下面的“女妖娆”、“蛾眉”也指美女。苍生:百姓。
番:旧时对西北各族的称呼,这里指匈奴。和番:与匈奴人和亲。
越吞吴西子归: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献上美女西施求和,后来吴国终于被越国所灭,西施也回到了吴国。这句话指的是这个事件。
空:白白地。战马空肥:是说统治者依靠美色而保卫国家,战马因此闲置而变得肥胖。
《水仙子·怀古》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南宋朝廷在被金国侵占大片国土后的状况。相反于奋发抗战、收复失地的期望,南宋朝廷选择了偏安一隅。作者在这个时代的沉抑下,通过欣赏山水之乐和享受声色之娱来排遣自己困顿愤慨的心情。他以怀古的方式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并通过对昭君和西施这两位美人的怀念,谴责南宋王朝的偏安亡国之举。 《水仙子·怀古》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怀古曲高度赞美了王昭君和西施这两位被统治阶级利用的人物。尽管她们都是被利用的,但她们对民族和祖国的贡献是巨大的。诗中的“肯为苍生计”和“千古光辉”是非常有见地的评价。结尾的“战马空肥”则深刻地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这首小令开头的两句以简洁而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环境和事件。描述了塞外旅骑的凄凉和灵岩歌舞的妩媚。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其中的意境。中间的五句则提问了有几个人能像“红妆”和“妖娆”一样为苍生着想,以拯救天下为己任。接着引出了王昭君和西施入吴的故事。将两位女性的事迹融入到舞狮子的作品中,显示了诗人构思的奇妙。诗人先用“红妆”和“妖娆”来形容她们的装束和体态,然后赞美她们的容貌,最后点出了她们的爱国壮举,并称之为“千古光辉”。这样,王昭君和西施既是绝世佳人,又是巾帼英雄的形象完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她们既有夺目的美丽,又有凛然的气质,形象的完美达到了极致。
最后一句“战马空肥”是整首小令的点睛之笔,是对怯懦无能的封建统治者的猛烈抨击,是对那些只会享乐而不思报国的文臣武将的尖刻嘲讽。这句话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病态,表达了作者的愤慨。
这首只有五十个字的小令,既有赞美,又有鞭笞,充满了诗人对于爱和憎的情感。虽然是怀古之作,但其中也蕴含着对现实的讽刺。
《水仙子·怀古》赏析详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是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是元朝重要的散曲家和剧作家。
张可久与乔吉并称为“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他在元朝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关于张可久的生平和事迹,目前所知不多。他的具体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都没有确切的记录。根据一些文献记载,他大约生活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
张可久以散曲和剧作而闻名,他的作品在元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散曲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风格独特,语言优美。他的剧作则以历史题材和传奇故事为主,情节曲折,表现力强。
张可久与乔吉合作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剧作,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双壁剧”。这些剧作在元代戏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张可久的生平和作品资料有限,但他作为元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欣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