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在游览九仙山时,听到了当地儿歌《陌上花》。乡亲们说:吴越王钱假的妻子每年春天一定回到临安,钱王派人送信给王妃说:“田间小路上鲜花盛开,你可迟些回来。”吴人将这些话编成歌儿,所含情思婉转动人,使人听了心神凄然,然而它的歌词比较粗俗、浅陋,因此给它换掉,而成以下三首诗。
田间小路上的花儿开了,蝴蝶在花丛中飞呀飞,江山还没有更改呀,往昔的主人早已更替。
经过了几度春秋,遗民已逐渐老了,出游的女子长歌着缓缓返归。
田间小路上无数花儿烂漫盛开,路上的行人争相围观那彩车驶来。
如果要留住这明艳的春花,那就暂且听从钱王的意见,不要急着返回。
生前的富贵荣华好似草尖上的露珠,死后的风流情感正如那田间小路上的春花。
钱王你已眷恋不堪地离杭降宋去了,还要教妻子不急于从陌上归家。
注释:
九仙山:苏轼《宿九仙山》诗题下自注:“九仙谓左元放、许迈、王(俭)、谢(安)之流。”九仙山在杭州西,山上无量院相传为葛洪、许迈炼丹处。
陌:田间小路。
吴越王妃:指五代吴越王钱俶之妃。吴越王,《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载,宋兴,吴越王钱俶“始倾其国以事贡献。太祖皇帝时,俶尝来朝,厚礼遣还国。······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三年,诏俶来朝,俶举族归于京师,国除”。
鄙野:粗鄙俚俗。
易之:谓变换其词(保留其调)易,更改。
昔人非:作者作此诗时,距离太平兴国三年,已近一百年当时之人自无在者。
遗民:亡国之民。垂垂:渐渐。垂垂:一作“年年”。
游女:出游陌上的女子。
軿(píng):车幔,代指贵族妇女所乘有帷幔的车子。翠:青绿色。
堂堂:庄严、威严。
《陌上花三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是北宋时期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作者因为公务的需要,来到了临安,并在那里逗留了一段时间。在这段逗留期间,作者被周围的环境所感染,灵感涌现,于是创作了《陌上花三首》这三首诗。
临安是当时的南宋都城,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这里山水秀丽,风景如画,被誉为“江南胜地”。而在这个美丽的城市里,作者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景观的独特魅力。
《陌上花三首》是作者在临安逗留期间的创作,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描绘了陌上花开的美景,以及花开花落的无常,表达了对于生命短暂和变幻无常的思考。
这三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短暂和美好的感慨。通过描绘花开花落的景象,作者表达了对于生命的珍惜和对于时光流逝的感叹。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陌上花三首》是作者在临安逗留期间的创作,是他对于这个美丽城市的感悟和思考的结晶。这三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宋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陌上花三首》创作背景详情»
《陌上花》的悲剧命运。吴越王妃的美丽和风采已经消逝,只留下了凄凉的传说。诗人通过对吴越王朝和王妃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他也强调了《陌上花》这首歌曲在吴人中的生命力和流传广泛的程度。
第二首描写了吴越王妃春归临安的情景。诗人以山花和翠軿来衬托王妃的美丽,描述了她归来时吸引了众多路人观看的盛况。通过这些描写,诗人展示了吴越王朝曾经的繁荣景象。然而,诗人也意识到青春和春天都是短暂的,无法永远存在。因此,他设想了王妃能够留住青春,尽情享受临安美丽的春光的情景。
第三首则慨叹了吴越王的去国降宋。诗人通过对比吴越王及其妃子生前的富贵和他们死后的风流余韵,强调了帝王的富贵与普通人的情感和爱情之间的差异。尽管吴越王的富贵与吴人无关,但他们的风流轶事却因为包含了普通人的情感和爱情,以及悲剧的色彩,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并通过民歌流传下来。最后两句则写出了吴越王《陌上花》的悲剧命运,表达了对他的遗憾和惋惜之情。
整篇赏析通过对吴人歌《陌上花》的描写和对吴越王朝的回忆,展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诗人通过描绘吴越王妃的美丽和吴越王的命运,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逝去人事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他也强调了《陌上花》这首歌曲在吴人中的重要性和流传广泛的程度。整篇赏析以描写和悲叹为主线,通过对吴越王朝和王妃的描写,展示了时间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以及对逝去时光和人事的思考和感慨。
《陌上花三首》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