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刘备出兵伐吴后,驻扎在三峡地区,但遗憾的是战败后返回,最终在永安宫去世。
曾经,翠旗在空山中飘扬,永安宫却在这荒郊野庙中消失。
在古庙的杉松树上,水鹤筑巢,每逢节令仍然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丞相的祠庙就在先王庙的附近,君臣共同享受着礼仪和祭礼。
注释:
蜀主:指刘备。
永安宫:位于今四川省奉节县。
野寺:原注称为卧龙寺,庙宇位于宫东。
伏腊:指伏天腊月,每逢节气村民都会前往祭祀。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组诗是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时,作者从夔州出发,游历了三峡到江陵的过程中所写的。在这次旅行中,作者先后参观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在这些古迹中,作者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等人物表达了深深的崇敬之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作者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这组诗作,以抒发自己的情怀。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是对刘备在白帝城的行宫永安宫的赞美和怀念。诗人通过描写刘备和诸葛亮君臣的亲密关系,表达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的悲怨之情。
诗中,作者通过借村翁野老对刘备和诸葛亮的祭祀,烘托了他们的遗迹之流泽。诗歌首先叙述了刘备进袭东吴失败并在永安宫去世的情景,接着叹息刘备的复汉大业一蹶不振,当年的翠旗行帐只能在空山想象中寻觅踪迹,玉殿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诗人歌颂了刘备生前的事业,悲叹大业未能完成而英年早逝,留下的祠宇在人间显得荒凉凄凉。最后,诗人赞美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一体,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祭祀,表达了无限的敬意和感慨。
整首诗通过描写先主庙和武侯祠的邻近,赞颂了刘备和诸葛亮君臣的关系和遭遇,同时也隐含了作者自己被斥责、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抱负无法施展的感慨。与前几首诗相比,在艺术描写上有所不同。整首诗平淡自然,描写景物形象明朗,以咏古迹为主,但也隐含了怀念之情。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赏析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