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诗人张可久的照片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是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是元朝重要的散曲家和剧作家。

张可久与乔吉并称为“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他在元朝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关于张可久的生平和事迹,目前所知不多。他的具体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都没有确切的记录。根据一些文献记载,他大约生活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

张可久以散曲和剧作而闻名,他的作品在元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散曲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风格独特,语言优美。他的剧作则以历史题材和传奇故事为主,情节曲折,表现力强。

张可久与乔吉合作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剧作,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双壁剧”。这些剧作在元代戏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张可久的生平和作品资料有限,但他作为元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欣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品

张可久是元代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数量之多在元代作家中独占鳌头。据统计,现存的张可久的小令有855首,套曲有9首,这个数量在元代传世散曲中是最多的,占据了全元散曲的五分之一。可以说,在元代文学史上,张可久的个人作品数量之多是绝无仅有的。

在元代的220多位作家中,只有张养浩、乔吉和张可久这三位作家的散曲集得以传世。然而,其他两位作家的散曲集都是在他们临死前或死后才被刊行出版的。而张可久在元代就已经有了四本散曲集传世,其中包括钟嗣成所记载的《灵鬼簿》中的《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以及胡存善编纂的《小山乐府》。此外,张可久的作品也在元曲选集《阳春白雪》和《乐府群英》中得到了广泛的收录。这些都说明了他的作品在元代已经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甚至连元武宗在皇宫赏月时也让宫女传唱他的散曲。

张可久的散曲集有《小山乐府》、《张小山小令》、《张小山北曲联乐府》等版本传世。这些散曲集的传世,使得张可久的作品得以流传至今。

明朝的朱权在他的《太和正音谱》中称赞张可久为“词林之宗匠”,他认为张可久的词清丽而不失华丽。而明代的李开先则称赞张可久和乔吉是乐府中的杰出代表,就像诗人中的李白和杜甫一样。这些赞誉都表明了张可久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张可久作为元代最多作品传世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数量之多和广泛的影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不仅在元代受到了赏识和喜爱,而且至今仍然被人们传唱和欣赏。张可久的才华和创作成就,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树立了榜样,他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可忽视的。 张可久作品详情»

生平

张可久,生平事迹不详,出生于浙江庆原路(今浙江宁波)。他曾多次担任路吏等下级官吏的职务,后来转为首领官。据曹楝亭本《录鬼簿》记载,他的人生经历充满坎坷。

钱惟善的《江月松风集》中有一首诗《送张小山之桐庐典史》,可以得知张可久曾经担任过桐庐典史的职务。而根据李祁的《云阳集·跋贺元忠遗墨卷后》记载,至正初年,张可久还担任昆山幕僚的职位。至正八年(1348年),他仍然在世。

张可久一生中,他怀才不遇,时而担任官职,时而隐居。他曾经游历江南的名胜古迹,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等地。晚年时,他选择隐居在杭州一带。

尽管张可久的生平事迹不为人所知,但从他的职务变迁和游历经历来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然而,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机会和认可,一生都在辗转官场和隐居之间。

张可久的经历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即才华横溢的人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机会和发展空间。这也让人不禁思考,如果张可久能够得到更好的机遇和环境,他的才华是否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他的人生是否会有所不同。

无论如何,张可久的一生都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的。他的经历提醒我们,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我们需要面对挫折和困难,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同时,也需要反思社会对于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以及给予每个人公平的机会和发展空间的重要性。

张可久的故事或许已经被岁月淡忘,但他的经历和遭遇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反思。希望我们能够珍惜现在的机遇和环境,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让更多的人才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张可久生平详情»

成就

曲以其清丽雅致的风格而闻名于世。张毕生是元代最为多产的散曲大家之一,也是元曲的集大成者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也有描述颓废生活的,还有为了回报而创作的,以及写闺情的。他的散曲在元代已经有了《今乐府》、《苏堤渔唱》、《吴盐》三种流传于世,且胡正臣子胡存善已经编有《小山乐府》。根据隋树森所辑的《全元散曲》,现存的散曲共有855首,九套曲,数量在元代是最多的。

小山除了擅长散曲,也能写诗,见于《元诗选》。然而,他以散曲而闻名于世。元代的高栻在《双调·殿前欢《题小山苏堤渔唱》中称赞他的才华“压尽香奁句,字字清殊”,并说他的价值堪比连城玉,名声超过《长门赋》。大食惟寅在《双调·燕引雏》《奉寄小山先辈》中称赞他的声名传遍南国,名声在中州广播。明代的贾仲明在《录鬼簿》中挽词,称赞他的作品《今乐府》、《苏堤渔唱》和《吴盐》是照耀乾坤的,他的才华如荆山上的玉,合浦中的珠,压倒了群儒。明代的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价他的词“如瑶天笙鹤”,并称他的词清丽华美,不俗不艳,不受烟火气的影响,真可谓是不拘一格的才子;如果被太华之仙风所吹拂,招来蓬莱之海月的赞美,那他真是词林中的宗匠,当以九方皋之眼相媲美。明代的李开先在序乔吉、张可久二家小令时,称赞乔、张是乐府中的李杜,王骥德在《曲律》中辩称:“李则(王)实甫,杜则(马)东篱,始当;乔、张,盖长吉、义山之流”。清代的刘熙载在《艺概》中称乔、张两家固然同属一种高雅风格,不落俳语,但张尤为独特。

现代有人认为小山的曲风雅丽,他的曲作“不脱词境”,词曲之间几乎一致。但也有人肯定小山是一个独立的创造者,他的散曲代表了元代散曲中清华一派的风格。他的作品中有一些表达了贫穷和富贵无定的感慨,以及对社会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现实的愤世嫉俗之情。小山的散曲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成为元代散曲的瑰宝。 张可久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