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武侯庙中的壁画已经脱落,整座山空旷寂静,只有草木徒长。
站在这里好似还能听到诸葛亮作辞别后主的声音,只是他病死军中,再也无法回到故地南阳了啊。
注释:
武侯:指诸葛亮。诸葛亮于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封为武乡侯,省称武侯。武侯庙:指祭祀诸葛亮的庙。其庙有多处,如襄阳、成都、南阳、夔州等地都有武侯庙。这里指夔州武侯庙,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西。张震《武侯祠堂记》:“唐夔州治白帝,武侯祠在西郊。”
丹青落:庙中壁画已脱落。丹青指庙中壁画。
草木长:草木茂长。两句写庙景,言武侯去世时间之久远。
辞后主:蜀后主刘禅建兴五年,诸葛亮上《出师表》,辞别后主,率兵伐魏。
南阳:诸葛亮本以布衣躬耕于南阳(今河南南阳),因刘备三顾之于草庐中,遂佐备建立蜀汉、与魏、吴成鼎足之势。
《武侯庙》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766年,也就是唐朝大历元年。当时,诗人流落到夔州,生活无所事事。有一天,他来到了武侯祠,看到了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这个景象让他感慨万千,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咏怀五绝诗《武侯庙》。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之情。这首诗也成为了诗人的代表作之一,流传至今。 《武侯庙》创作背景详情»
题解:夔州武侯庙的历史和地理位置
夔州武侯庙位于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西,是祭祀诸葛亮的庙宇之一。诸葛亮于后主建兴元年(223年)被封为武乡侯,后来被称为武侯。武侯庙在多个地方都有,包括襄阳、成都、南阳和夔州等地。
夔州武侯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唐朝时,夔州的治所是白帝城,而武侯庙就建在白帝城的西郊。张震在《武侯祠堂记》中提到:“唐夔州治白帝,武侯祠在西郊。”这说明夔州武侯庙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存在。
夔州武侯庙的具体规模和建筑风格目前不得而知,因为历史的变迁和战乱可能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然而,作为祭祀诸葛亮的庙宇,夔州武侯庙无疑是一座重要的历史遗迹。
总之,夔州武侯庙是位于四川奉节县白帝城西的一座庙宇,用于祭祀诸葛亮。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虽然具体的规模和建筑风格不得而知,但它作为一座重要的历史遗迹,仍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历史爱好者的关注。
《武侯庙》题解详情»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76年)写的,当时他正在夔州流亡。他在参观武侯祠时感到悲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悼念诸葛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庙内外的景色,描写了山的寂静,也暗示了诸葛亮一生的志业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回首往事一切都是空虚的。后一联诗用短短的十个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表达了他放弃早年隐居南阳的生活,毕生致力于国家事务,无怨无悔的境遇和心情。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在武侯庙看到的一片荒凉景象。上句写的是庙。诗中的“丹青”指的是庙中的壁画,“落”表示剥落、脱落。从“遗”和“落”这两个字可以想象,很少有人来祭拜。想当年,诸葛亮为了蜀汉的建立和巩固,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而诸葛亮的遗庙竟然是这样的景象,诗人感到非常感慨。再看下句,诗人站在武侯庙放眼四望,周围的环境也是如此的寂静和荒凉。“空山”指的是白帝山。诗人用一个“空”字,似乎在说这座山上什么都没有,空空如也,说明人迹稀少;一个“长”字,说明草木无忧无虑地生长,非常茂盛,进一步衬托出武侯庙位于一片荒山野草之中,让人感到非常伤感。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这两句从武侯庙写到了诸葛亮,对诸葛亮辅佐刘备和后主的事迹赞叹不已。诗人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写《出师表》辞别后主的声音,但他的壮志未能实现,病死在军中,再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他的故乡南阳了。上句“犹闻辞后主”指的是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兵汉中,实施伐魏,临行前写了《出师表》,向后主刘禅告别,告诫后主要亲近君子,远离小人,表达了他忠诚的心意。下句“不复卧南阳”是上句的延续,因为诸葛亮将一生奉献给了蜀汉事业,再也不能回到他的故乡南阳了。“南阳”是一个地名,诸葛亮曾经在那里务农。“不复”这两个字,既表达了诸葛亮为了回报刘备三次拜访他的情谊,将一生奉献给了蜀汉事业的伟大成就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乡的遗憾之情。
《武侯庙》赏析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