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岳之宗。岱宗即指泰山。
齐鲁:指山东地区,古代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划,包括今山东省的大部分地区。
青翠:形容山色翠绿。
大自然:指自然界。
神奇秀丽:形容景色美丽而神奇。
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的天空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光线。
冉冉升起的云霞:形容云霞缓缓升起。
荡涤:洗涤,清洁。
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形容眼睛睁得很大,非常专注。
登上泰山的最高峰:指登上泰山主峰。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指从泰山主峰俯瞰其他山峰,感叹其他山峰相比之下显得非常渺小。
西岳:指华山,古代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
德高望重:形容品德高尚,受人尊敬。
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比喻华山周围的其他山峰如同华山的子孙。
仙人杖:传说中仙人使用的法宝,可以助人登上险峻的山峰。
华山去玉女祠:指登上华山,参拜华山上的玉女祠。
车箱谷:华山上的一个险要地段。
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形容山峰陡峭,直插云霄。
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建议等待天气凉爽一些后再登上山顶,欣赏山的真实面貌。
南岳:指衡山,古代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衡阳市。
朱雀:传说中的神鸟,常与南方有关。
为岳分上下之礼:指古代帝王对衡山进行祭祀的仪式。
吸取天地灵气:指祭祀衡山时,希望能够吸取天地间的灵气。
朝廷对衡山施以祭祀之典:指朝廷对衡山进行祭祀的仪式。
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是烧香点蜡:强调国家的治理应该以善政为主,而不是仅仅进行形式上的祭祀。
巡视地方祭祀南岳,何等寂寥,当年的先人已早离去:形容如今巡视地方祭祀南岳的场景十分冷清,当年的祭祀者早已离世。
世俗的法礼教德的阻碍:指世俗的法律、礼仪和道德的束缚。
终于越潇湘,来到衡山了:指终于摆脱了世俗的束缚,来到了衡山。
山崖峻岭:指陡峭的山崖和山岭。
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指在清澈明亮的河上划船。
祝融山:衡山的一个山峰,高耸入云。
山顶似乎直触低处的昴星:形容山峰高耸入云,似乎可以触摸到低处的星星。
紫盖山与华山不相上下:指紫盖山和华山在高度上差不多。
魏夫人成仙后与群仙翱翔于华山之空:传说中魏夫人成仙后与其他仙人一起在华山上飞翔。
气候刮起的风像飞霜一样:形容山顶气候寒冷,刮起的风像飞舞的霜花一样。
走长途的时间很紧,没有时间拄着杖爬上高崇的山岭:指时间紧迫,无法花时间登上高崇的山岭。
休玉堂:衡山上的一个宫殿,供游客休息。
郡守:古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管理郡县。
咏赞我皇了:赞美皇帝。
玉忍耐世间之俗:指玉石能够经受住世俗的考验。
神会因此而降福人间的:指神灵会因为祭祀而给人间带来福祉。
《望岳三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诗人在不同阶段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状态。在开元二十四年,诗人年仅二十四岁,开始了一种自由自在的漫游生活。他游历了齐、赵等地,第一首诗就是在这段漫游途中创作的。这个阶段的诗人可能充满了青春的激情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第二首诗作于诗人中年时期,当时宰相房琯遭遇失败,被陈涛斜罚,而诗人则为了救他而上书抗疏,结果却因此获罪被贬。这个阶段的诗人可能充满了失意和挫折感,他可能对社会的不公和权力的腐败感到愤慨和无奈。
第三首诗作于诗人暮年,这个阶段的诗人可能已经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沧桑,对于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可能对于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感到无奈和惋惜,同时也可能对于人生的经历和所得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这些不同阶段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状态,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基础。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他的情感世界和内心的变化。这些诗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
《望岳三首》创作背景详情»
泰山的壮丽和独特之处。
接下来的两句“此时有无几?”写的是诗人凝望泰山时的心情。诗人在这里用了反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泰山的敬畏之情。他感叹自己在这一刻的存在感微乎其微,与泰山相比,自己的存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自我降低的表达方式,更加凸显了泰山的伟大和威严。
最后一句“但见层层叠叠,如太古神州。”写的是诗人俯视泰山时的景象。诗人用“层层叠叠”来形容泰山的山峦,表达了泰山的雄伟和壮丽。而“如太古神州”则将泰山与古代神话中的神州大地相联系,给人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感觉。整首诗通过描写泰山的高大、神奇和壮丽,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第二首:
这首诗是杜甫中年时期的作品,写的是他游历江南时的所见所感。诗人以描写江南的自然景色为主线,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江南的喜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首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写的是诗人对江南的赞美。他认为江南的风景美不胜收,而且这些美景他早已熟悉,曾经深深地体验过。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接下来的两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江南的春景。诗人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来形容早晨江边的景色,表达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而“春来江水绿如蓝”则描绘了江水在春天的绿意盎然,给人一种清新和宁静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能不忆江南?”写的是诗人对江南的思念。他在远离江南的时候,常常会怀念起那里的美景和人情。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他对江南的深情厚意。
最后一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写的是诗人对杭州的特别思念。杭州是江南的一座城市,也是诗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他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对杭州的思念之情最为深厚。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杭州的特殊情感,也表达了他对江南的深深眷恋。
整首诗通过对江南的描绘和对江南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故乡的深情厚意。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语言,将江南的美景和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美好而温暖的感觉。
《望岳三首》赏析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