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原文赏析

  • zhè
    tiān
    ·
    xún
    huā
    yǒu
    zuò
  • [
    sòng
    dài
    ]
    xīn
  • yǎn
    rén
    jiān
    chòu
    chǎng
    lái
    weí
    yǒu
    jiǔ
    piān
    xiāng
    cóng
    lái
    zhù
    yún
    yān
    pàn
    zhí
    dào
    ér
    jīn
    máng
  • lǎo
    bàn
    gòng
    qiū
    guāng
    huáng
    huā
    chù
    chóng
    yáng
    yào
    zhī
    làn
    màn
    kaī
    shí
    jié
    zhí
    dài
    西
    fēng
    shuāng

原文: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相关标签:咏物赞美菊花抒怀鹧鸪天

译文及注释

译文:从古到今人间都是“腐臭场”,只有酒是香的。自从隐居在云烟畔,每天都过得悠闲自在。重阳时节,呼朋唤友共赏美丽的秋景,可是菊花竟然还未开放。看来要想菊花开得热烈绚烂,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

注释:云烟畔:词人闲居的铅山乡间别墅。
黄花:菊花。
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这天登高赏菊。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表达了词人对于寻找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于逃避现实的愿望。他呼唤自己的伴侣,一同欣赏秋天的美景。而“黄花何处避重阳?”则是对于现实的反问,意味着词人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避开世俗纷扰的地方,远离烦恼和压力。

接下来的几句“千里共婵娟,离人心上人间”,则是表达了词人对于离别的思念之情。他希望能够与心上人共同欣赏美丽的月亮,但却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无法实现。这种思念之情,更加凸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最后两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则是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对于美好的向往。词人与心上人虽然相隔千里,无法相互倾诉,但他仍然希望能够通过月光传递自己的思念和祝福,与心上人心灵相通。

整首词以对比的手法,通过描绘人间的丑恶和山林的宁静,表达了词人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词人对于离别和思念的描写,更加凸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辛弃疾独特的才情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

猜您喜欢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

宋代 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江神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

宋代 辛弃疾

一川松竹任横斜,有人家,被云遮。雪后疏梅,时见两三花。比着桃源溪上路,风景好,不争多。
旗亭有酒径须赊,晚寒些,怎禁他。醉里匆匆,归骑自随车。白发苍颜吾老矣,只此地,是生涯。

念奴娇·梅

宋代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香嫩,迥然天与奇绝。
尝记宝篽寒轻,琐窗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