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梅》原文赏析

  • niàn
    jiāo
    ·
    meí
  • [
    sòng
    dài
    ]
    xīn
  • shū
    shū
    dàn
    dàn
    wèn
    ā
    shuí
    kān
    tiān
    zhēn
    yán
    xiào
    shā
    dōng
    jūn
    zhàn
    duàn
    duō
    shào
    zhū
    zhū
    bái
    bái
    xuě
    wēn
    róu
    shuǐ
    biān
    míng
    xiù
    jiè
    chūn
    gōng
    qīng
    xiāng
    nèn
    jiǒ
    rán
    tiān
    jué
  • cháng
    bǎo
    hán
    qīng
    suǒ
    chuāng
    rén
    shuì
    xiān
    qīng
    zhaī
    piāo
    tiān
    kōng
    shòu
    sǔn
    yóu
    yǒu
    dāng
    nián
    biāo
    wàn
    fēng
    yān
    shuāng
    yuè
    weì
    guī
    làng
    yuàn
    yǒu
    rén

原文: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香嫩,迥然天与奇绝。
尝记宝篽寒轻,琐窗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忆。


相关标签:咏物梅花抒怀念奴娇

译文及注释

译文:梅花开在枝头,枝头上的花影稀疏,花色浅浅。那天真自然的颜色,有谁能与之媲美呢?在东君统领下,百花的颜色绚丽多彩,姿态各异,但没有一株能够拥有梅花的神韵,实在可笑啊!梅花生长在水边,迎着雪绽放,不需要借助春风的力量就能自由地绽放。它洁白无瑕,香气嫩冷,骨骼奇特,品格超凡入圣。

还记得它曾经在寒冷的季节里自己开放,被那个从梦中醒来的佳人轻轻摘下,插在鬓边,是多么的荣耀啊。现在虽然飘泊在天涯,身体消瘦,但风韵依然不减当年,仍然冰清高洁,傲骨无双。无论是万里风烟还是一溪寒月,都无法欺侮它。不如远离这尘世的喧嚣,回归山林,至少在仙宫中还有人在思念它。

注释:阿谁:疑问代词,相当于谁、何人。
东君:司春之神。
篽(yù):禁苑。
琐窗: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的窗户。
标格:风范,风度。
阆苑:传说中位于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念奴娇·梅》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咏物词是一首赞美梅花的诗歌。梅花在腊月开放,多为白色,也有红色的品种。梅花以其坚贞耐寒的特性而闻名,历代文人都喜欢咏唱它。词的上片描写了梅花的风韵。开头两句写了梅花的颜色,用“疏疏淡淡”来形容梅花的花影稀疏,花色浅淡,颜色天真自然,没有什么能与其天然的风韵相比。接下来的两句“笑杀”进一步描写了梅花的美丽。作者使用了映衬的手法,说在东君的管领下,有的梅花是白色的,有的是红色的,红红白白,颜色非常多样,但是山下的千林花太过俗气,都没有梅花的神韵,称它们为花实在是可笑。接下来的两句“雪里”写了梅花在寒冷中独自绽放。梅花长在水边,开在雪地中,清新幽静,温柔明秀,远非桃李可比。最后的两句“骨清”赞美了梅花的纯洁和高雅。梅花的骨架奇特,具有超凡入圣的品格。

词的下片写了梅花的遭遇,同时也映射了作者的身世。接下来的三句“常记”写了梅花曾经受到宠爱,被琐窗人轻轻摘下,插在鬓边,多么荣耀啊。接下来的两句“漂泊”用人拟物的手法,说梅花虽然漂泊在天涯,身体瘦削,憔悴不堪,但是风韵不减当年,依然冰清玉洁,高雅不俗。最后的三句“万里”表达了梅花的坚贞,无论是“万里风烟”还是“一溪霜月”,都无法使其屈服。最后的两句“不如”借花言人,表达了作者的归隐情思。细读下片,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虽然在写梅花,但已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融入其中,以感慨系之,寓意深远,令人深思。 《念奴娇·梅》鉴赏详情»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

猜您喜欢

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

宋代 辛弃疾

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屹西南。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
看使君,於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

宋代 辛弃疾

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工夫萤雪边。
麴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生查子·独游雨岩

宋代 辛弃疾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