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你连寒食节都没有停留,匆匆忙忙要赶往衡州。我还记得曾经在石鼓山旁边,停下马车在衡阳城下。衡阳以潇湘之水和香花岭为边界,以洞庭湖和青草湖为界限,地势险要而风景十分美丽。我期待着你到任后注重教化,关心农事。放下刀剑,从事农耕和养蚕。
郑厚卿,你的能力和政务才干都非常出众。一定要整顿政府治理,严肃果断而从容不迫。虽然君门离得很远,但只要能取得卓越的政绩,就可以奉诏回朝廷。你既然离开了,我和谁一起喝酒呢,只怕只能像李白一样,和明月、影子成为三个人。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是一种双调九十五字的词牌,上阕九句四平韵,下阕十句四平韵。
郑厚卿:郑如峦,字厚卿,曾任衡州太守。
寒食:即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
石鼓:即石鼓山,在衡州城东。
停骖(cān):停车,骖指驾车的马。
潇湘:指潇水和湘水。
桂岭:即香花岭,在湖南临武县北。
洞庭青草:指洞庭湖的青草。
紫盖:指紫盖峰。
骚雅:指《离骚》和《诗经》中的《大雅》、《小雅》。
刀剑化耕蚕:辛弃疾说友人到任后会重视农耕和养蚕。
使君:州府长官的别称,这里指郑厚卿。
奋髯抵几:用此典指友人将大刀阔斧整顿政府治理。
尊俎(zǔ):指酒杯和盛肉的器具,这里代指宴席。
民歌五栲(kǎo):稼轩用这个典故指郑厚卿到任后会取得政绩,得到百姓的拥戴。
归诏:指郑厚卿有政绩,皇帝会下诏召回朝廷。
《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辛弃疾在淳熙十五年(1188)的春天写的,当时他要送他的朋友郑厚卿去衡州任职。这个时候正值寒食节,辛弃疾非常舍不得他的朋友离开,但是他又不得不送别他。辛弃疾在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期望,希望他能够重视农耕,帮助人们发展生产。因此,辛弃疾写下了这首诗。 《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分析和解读。词的上片描述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以及诗人对友人赴任的祝福和期望。词的下片则是对友人的赞扬和鼓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忧伤和孤独感。
上片的开头用“寒食不小住”一句点明了离别的时令,接着用“千骑拥春衫”来描绘友人赴任的盛况。之后的“衡阳石鼓城下”一句,表达了诗人曾经在湖南安抚百姓的经历,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屹西南”这一句则通过五个地名的串联,展示了湖南的美景和友人赴任的地域范围。整个上片通过地名的相关性,使得句子的串联自然而不突兀,节省了写作时间。
下片则是对友人的赞扬和鼓励。诗人用“看使君,於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五句来表达对友人才华和性格的赞赏,预言他会有所成就。“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三句则是劝勉友人在衡州取得成就,使百姓富足,朝廷会予以重用。最后两句则转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忧伤和孤独感。
整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开头点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遗憾和不舍。结尾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饮的情景已经不再,只能邀请明月作伴,渲染了一种孤独感,同时也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真挚的情谊。
通过这首词,诗人希望友人能够效法古代良吏,发展文化,关心农桑,严于治理,为百姓谋福利,成为万民称颂的好官。这表明诗人不仅爱国,也关心民生,两者兼而有之。
整篇赏析对词的内容、结构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展示了词人的才华和情感。
《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赏析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