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原文赏析

  • shēng
    shēng
    màn
    ·
    chú
    zhōu
    dēng
    lóu
    zuò
    qīng
    yùn
  • [
    sòng
    dài
    ]
    xīn
  • zhēng
    chéng
    zhèn
    xíng
    xiāng
    féng
    dào
    huàn
    chū
    céng
    lóu
    zhǐ
    diǎn
    yán
    gāo
    chù
    làng
    yōng
    yún
    jīn
    nián
    tài
    píng
    wàn
    cháng
    huái
    qiān
    lín
    qiū
    píng
    lán
    wàng
    yǒu
    dōng
    nán
    jiā
    西
    beǐ
    shén
    zhōu
  • qiān
    huái
    怀
    sōng
    rén
    hái
    xiào
    shēn
    zài
    chǔ
    weǐ
    tóu
    kàn
    gōng
    dāo
    shàng
    chē
    liú
    cóng
    jīn
    shǎng
    xīn
    shì
    shèng
    ān
    pái
    jiǔ
    lìng
    shī
    chóu
    huá
    mèng
    yuàn
    nián
    nián
    rén
    jiù
    yóu

原文: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相关标签:登高抒怀忧国忧民爱国声声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路上行走的人们踏起的尘埃四处飞扬,当行人相遇时,都赞叹不已:这座大楼就像幻觉中出现的奇景。他们指着最高处的檐牙,称赞它建筑的奇异雄伟,像波浪起伏,浮云飘动。今年这片地方有万里长的地方,金兵没有来侵犯,人们过着太平的日子。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废除长淮的界限,恢复原来宋朝的版图。我们要建立一支有千骑的地方军,用以保卫地方上的安宁。登上高楼,倚靠着栏杆观望,东南临安的上空,有一股吉祥的气象,这可能是皇帝下决心要发兵打过长淮去,收复西北的神州。

很久以前,怀念嵩洛的李德裕早已去世了;有人笑我,为什么在这个楚尾吴头的地方不走?看吧!像刀弓一样的田间小道上,往来的车马像流水似的连绵不断。从现在起,我们要尽情地享受这赏心乐事的快乐,要尽快安排酒令诗筹等娱乐器具,以供应人们来这里饮酒赋诗的时候用,我们要把这里建设成华胥国,虽然这是个梦,但是,我们祝愿人们年年来这里象旧地重游一样。

注释:
(1)征埃:行路人走起来的尘埃。
(2)幻出:虚构的意思。
(3)檐牙:古代建筑屋檐上翘的叫飞檐,沿着屋檐的边沿下垂的叫檐牙。
(4)长淮:指淮河之长。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东经河南、安徽,注入江苏的洪泽湖而入长江。全长约二千公里。金兵侵略时,宋室南逃,双方议定,以淮河为界。“罢长淮”,就是不承认以淮河为界。
(5)千骑:辛弃疾在滁州建立了一支地方武装。农忙时生产,闲时训练,战时打仗。
(6)凭栏:倚着栏杆。
(7)佳气:吉祥的气象。
(8)神州:泛指中国。
(9)怀嵩:怀嵩楼。怀嵩楼即今北楼,唐李德裕贬滁州,作此楼,取怀嵩洛之意。(《舆地纪胜·滁州景物下》)
(10)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可称“楚尾吴头”。
(11)陌上:田野小道。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1172年,也就是乾道八年。当时的辛弃疾已经三十三岁,担任滁州知州的职位。辛弃疾到达滁州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并经过一番努力,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取得了各方面的好效果。

为了与人民共享欢乐,辛弃疾决定建造一座名为奠枕楼的建筑。这座楼的建成让他感到非常高兴,于是他邀请了好友李清宇一同游览奠枕楼。在游览的过程中,辛弃疾的心情愉悦,他的灵感也被激发出来,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词,以表达他的喜悦之情,并与李清宇分享这份快乐。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词《登楼赋得滁州奠枕楼》描绘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中原大地沦陷的忧虑和对失地收复的希望。

词的上片以奠枕楼的宏伟气势和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为主题。作者通过描述行人的口吻来描绘高楼的气势,表达了奠枕楼建设的迅速和高耸入云的壮丽。同时,作者也点出了人民安乐的根本条件,即太平万里和市场繁荣,暗示了以前的饥荒凄凉景象已经过去。作者登上楼后感到欣喜,因为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今年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作者的思路从滁州扩展到全国,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寄望和对中原的痛心。作者希望南方可以暂时安定,但不能忘记北伐中原的大业。

词的下片以古人怀嵩楼的故事为引子,表达了作者自己处于南北分裂的时代,无法回到故乡的悲痛。然而,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作者又重新获得了信心。词人回忆起自己初到滁州时的景象,与现在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他的政绩,也是他的骄傲。作者感到自己即将有所作为,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他希望从现在开始,能够享受赏心乐事,安排酒令和写诗,同时也希望每年都能像旧时一样与朋友们共同游玩。

整首词以滁州奠枕楼为背景,通过描绘楼的气势和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沦陷的忧虑和对失地收复的希望。词人通过对滁州繁荣景象的描绘,展示了自己的政绩和自豪感,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词既有壮丽的景象描写,又有深沉的思考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辛弃疾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

猜您喜欢

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

宋代 辛弃疾

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斜川好景,不负渊明。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平章了,待十分佳处,著个茅亭。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鸟,前歌後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驭卿。清溪上,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宋代 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宋代 辛弃疾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