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路上行走的人们踏起的尘埃四处飞扬,当行人相遇时,都赞叹不已:这座大楼就像幻觉中出现的奇景。他们指着最高处的檐牙,称赞它建筑的奇异雄伟,像波浪起伏,浮云飘动。今年这片地方有万里长的地方,金兵没有来侵犯,人们过着太平的日子。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废除长淮的界限,恢复原来宋朝的版图。我们要建立一支有千骑的地方军,用以保卫地方上的安宁。登上高楼,倚靠着栏杆观望,东南临安的上空,有一股吉祥的气象,这可能是皇帝下决心要发兵打过长淮去,收复西北的神州。
很久以前,怀念嵩洛的李德裕早已去世了;有人笑我,为什么在这个楚尾吴头的地方不走?看吧!像刀弓一样的田间小道上,往来的车马像流水似的连绵不断。从现在起,我们要尽情地享受这赏心乐事的快乐,要尽快安排酒令诗筹等娱乐器具,以供应人们来这里饮酒赋诗的时候用,我们要把这里建设成华胥国,虽然这是个梦,但是,我们祝愿人们年年来这里象旧地重游一样。
注释:
(1)征埃:行路人走起来的尘埃。
(2)幻出:虚构的意思。
(3)檐牙:古代建筑屋檐上翘的叫飞檐,沿着屋檐的边沿下垂的叫檐牙。
(4)长淮:指淮河之长。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东经河南、安徽,注入江苏的洪泽湖而入长江。全长约二千公里。金兵侵略时,宋室南逃,双方议定,以淮河为界。“罢长淮”,就是不承认以淮河为界。
(5)千骑:辛弃疾在滁州建立了一支地方武装。农忙时生产,闲时训练,战时打仗。
(6)凭栏:倚着栏杆。
(7)佳气:吉祥的气象。
(8)神州:泛指中国。
(9)怀嵩:怀嵩楼。怀嵩楼即今北楼,唐李德裕贬滁州,作此楼,取怀嵩洛之意。(《舆地纪胜·滁州景物下》)
(10)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可称“楚尾吴头”。
(11)陌上:田野小道。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1172年,也就是乾道八年。当时的辛弃疾已经三十三岁,担任滁州知州的职位。辛弃疾到达滁州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并经过一番努力,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取得了各方面的好效果。
为了与人民共享欢乐,辛弃疾决定建造一座名为奠枕楼的建筑。这座楼的建成让他感到非常高兴,于是他邀请了好友李清宇一同游览奠枕楼。在游览的过程中,辛弃疾的心情愉悦,他的灵感也被激发出来,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词,以表达他的喜悦之情,并与李清宇分享这份快乐。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创作背景详情»
辛弃疾的这首词《登楼赋得滁州奠枕楼》描绘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中原大地沦陷的忧虑和对失地收复的希望。
词的上片以奠枕楼的宏伟气势和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为主题。作者通过描述行人的口吻来描绘高楼的气势,表达了奠枕楼建设的迅速和高耸入云的壮丽。同时,作者也点出了人民安乐的根本条件,即太平万里和市场繁荣,暗示了以前的饥荒凄凉景象已经过去。作者登上楼后感到欣喜,因为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今年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作者的思路从滁州扩展到全国,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寄望和对中原的痛心。作者希望南方可以暂时安定,但不能忘记北伐中原的大业。
词的下片以古人怀嵩楼的故事为引子,表达了作者自己处于南北分裂的时代,无法回到故乡的悲痛。然而,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作者又重新获得了信心。词人回忆起自己初到滁州时的景象,与现在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他的政绩,也是他的骄傲。作者感到自己即将有所作为,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他希望从现在开始,能够享受赏心乐事,安排酒令和写诗,同时也希望每年都能像旧时一样与朋友们共同游玩。
整首词以滁州奠枕楼为背景,通过描绘楼的气势和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沦陷的忧虑和对失地收复的希望。词人通过对滁州繁荣景象的描绘,展示了自己的政绩和自豪感,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词既有壮丽的景象描写,又有深沉的思考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辛弃疾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赏析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