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工夫萤(yíng)雪边。
“人间”二句:堂堂:盛大。青云:比喻志高。一灯传:源于佛教以灯能照暗,以法传人,如同传灯。释氏以灯喻法,故纪载其衣钵相传之史迹者名《传灯录》。萤雪:《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人间岁月盛大地逝去,劝告你快速追求高尚的志向。在圣地,一盏灯传递着智慧,工夫在萤火和雪边进行。
“人间”这两句话的解释:堂堂:盛大。青云:比喻志向高远。一灯传:源于佛教,以灯能照亮黑暗,以法传授人,就像传递灯火一样。释氏以灯喻法,因此有一本记载他们的衣钵相传的历史叫做《传灯录》。萤雪:《晋书·车胤传》中说:“胤勤奋不倦,博学多通。家境贫寒,常常得不到油,夏天就用蜡烛来照书,以夜继日。”
麴(qū)生风味恶,辜(gū)负西窗约。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麴生:指酒。
酒的味道不好,辜负了西窗下的约定。在沙岸上,帆船展开,但没有雁鸟来传递书信。
《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译文及注释详情»
⑴菩萨蛮:这是一首唐代教坊曲,后来被用作词牌和曲牌。也有另外的名字,如《菩萨鬘》,《子夜歌》,《重叠金》等。它是一首双调的小令,共有四十四个字。曹君的身份不详。
⑵“人间”二句:这里的“堂堂”指的是盛大,而“青云”则是比喻志向高远。句意是说光阴匆匆流逝,劝告你要立志去做一番事业。这两句的语句来源于唐代薛能的《春日使府寓怀二首》诗:“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
⑶一灯传:这个词源于佛教,佛教中以灯能照亮黑暗,以法传人,就像传递灯火一样。释氏用灯来比喻佛法,所以有了记载佛教衣钵相传的历史事件的《传灯录》。
⑷萤雪:《晋书·车胤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胤勤奋不倦,博学多通。家境贫寒,常常买不起油,夏天就用几十只萤火来照明读书,以夜继日。”《尚友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晋朝的孙康,是京兆人,性格敏捷好学,家境贫寒,买不起油,冬天常常在雪地上读书。”这里的萤雪指的是用萤火虫来代替油灯。
⑸麴生:这里指的是酒。《开天传信记》中有这样的记载:“道士叶法善擅长符籙之术……有一次有几十个客人来拜访他,解开衣带留下来,满座都想喝酒。突然有人敲门,自称是麴秀才……傲慢地走了进来。他二十多岁,肥胖白皙,令人赞叹。他笑着向众人行礼,坐在最后一席,高谈阔论,引用古人的言论……叶法善熟练地用小剑击中他,他当场丧命,摔倒在台阶上,变成了一个酒瓶。众人惊慌失措。看着他的位置,发现瓶子里装满了美酒。大家都大笑起来。他们喝了这酒,味道非常好。醉倒的客人向酒瓶行礼说:‘麴生麴生,风味不可忘怀啊。’”这里的“风味恶”指的是黄庭坚的《醇道得蛤蜊复索舜泉舜泉已酌尽官酝不堪不敢送》诗中的一句:“商略督邮风味恶,不堪持到蛤蜊前。”
⑹西窗约:这是出自商隐的《夜雨寄北》:“你问我何时回来,我没有确定的时间。巴山的夜雨涨满了秋池。何时我们能一起剪西窗的烛光,再谈巴山的夜雨。”
《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首送别词的情境。故事发生在某个时代的乡村,主人公曹君即将离开他的田庄。在他离别之际,一位朋友为他写下了这首送别词,希望能够鼓励曹君立志学习,追求自己的事业。这位朋友对年轻后进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曹君是一个年轻有为的人,他在乡村的田庄生活了很长时间。然而,他渴望追求更广阔的世界,寻找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因此,他决定离开田庄,前往城市追寻自己的梦想。
在曹君离别之际,他的朋友深感不舍。他知道曹君的离开对于田庄来说是一种损失,但他也理解曹君的追求和渴望。为了表达自己的关心和鼓励,他决定写下这首送别词。
这首送别词充满了对曹君的期望和鼓励。朋友希望曹君能够立志学习,不断进取,追求自己的事业。他相信曹君有着无限的潜力和才华,只要他努力奋斗,就能够取得成功。
这位朋友对年轻后进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希望曹君能够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畏艰辛,坚持不懈。他相信曹君的离开是为了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他希望曹君能够在新的环境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整个背景故事充满了温情和鼓励。这位朋友的送别词不仅是对曹君的告别,更是对他未来的期许和祝福。这篇创作背景展示了友情和关爱的力量,以及对年轻人追求梦想的支持和鼓励。
《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送别词表达了作者对曹君的关爱之情。开头的两句劝他早日求取功名,表达了作者对他前途的期望。接下来的两句指出要刻苦学习,认为真正掌握儒家思想需要下苦工夫。作者还提到学习可以写出好文章,从而可以从政。通过使用古代苦读的典故,作者劝他下工夫学习。接着,作者劝他不要贪杯,因为贪杯会耽误读书,自酿苦酒的风味可够受的。最后,作者提到家人期望他能成名,不要辜负他们的殷勤。结尾讽刺他不要寄书,表达了作者的关切之情。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曹君的关爱和期望,同时也提醒他要努力学习,不要辜负家人的期望。 《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鉴赏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