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看着秦望山上乱云飞渡,暴雨倾注,犹如江湖倒泻下来。不知道是云化为雨,还是雨化为云?万里长空,西风劲吹,乌云瞬间变幻消失。回首倾听明月星夜天籁长鸣,人间万千洞穴的呼号似山崩雷震!
是谁将若耶溪畔的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导致吴国灭亡,只剩下麋鹿出没在姑苏台?至今越国人仍盼望西施坐船归来。一年已到年底了,何不演奏乐器以示欢乐?难道君看不见古代王、谢望族的亭台楼阁,而今只剩凋残的树木,寒烟清冷,孤寂的乌鸦仍在呼唤着离魂!
注释:汉宫春:词牌名,又名“汉宫春慢”“庆千秋”。双调九十六字,前后段各九句、四平韵。另有双调九十六字,前段十句五平韵,后段八句五平韵;双调九十四字,前段九句五仄韵,后段十句六仄韵等变体。
会稽:地名,在今浙江绍兴。蓬莱阁:旧址在今浙江省卧龙山下。
秦望山:在会稽东南四十里处。
须臾:形容时间短。
天籁:大自然的音响。这里指风。万窍:《庄子·齐物记》中有“······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 则万窍怒号。”
若耶溪:河名,在会稽南。倩:请。美人:指西施。传说西施曾经在若耶溪上浣纱。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为了报仇,使用美人计,把西施送给吴国,后吴国被越国灭亡。麋(mí):鹿的一种,俗称四不像。姑苏:这里指姑苏台,吴王曾与西施在此游宴。
王亭谢馆:王、谢为东晋豪门贵族,山头子弟很多,多住在会稽。王亭谢馆泛指他们在会稽一带的游乐场所。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重新被起用的情况。根据《宝庆会稽续志》的记载,辛弃疾于六月十一日到任,并在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奉召前往临安。次年春天,他被改任为镇江府知府。因此,可以确定辛弃疾写下《登蓬莱阁》这首词的时间应该在嘉泰三年的下半年。此外,词中提到的“西风”、“冷烟寒树”等词语,也表明这首词是在晚秋时节创作的。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创作背景详情»
个人利益而放弃美人和苏州,选择回归故国。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当时的政治局势的批评,呼吁当局不要重蹈覆辙,应该以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为重,做出正确的选择。整首词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狂风暴雨和月明风起的变化,寓意着抗金之路的曲折但光明的前景,同时通过引用典故,影射现实,表达了对当局的批评和警示。整体上,这首词既有写景的艺术魅力,又有寓意深远的社会意义,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思想。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赏析详情»
这篇点评主要是对辛弃疾的词作《鹧鸪天·岁云暮矣》进行分析和解读。
首先,文章指出词的收尾部分以设问的语气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在岁晚时鼓瑟吹竽欢乐一番呢?通过引用《诗经》中的《小雅·鹿鸣》和《唐风·山有枢》来支持这一观点,表达了岁晚当及时行乐的意思。
接着,文章提到作者以反问的语气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过提到王、谢的亭馆已经荒芜,只剩下“冷烟寒树啼乌”,暗示了过去的荣耀已经消逝,无法再行乐。这里的王、谢指的是东晋时的王羲之和谢安,他们与会稽的关系密切,而会稽的旧迹已经荒芜,只剩下凄凉的景象。
文章进一步指出,从怀念范蠡到怀念王、谢,表达了作者情感上的转折。怀念范蠡抒发了报国雪耻的积极思想,而怀念王、谢则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消极悲观的情绪。作者面对自然和历史的变化,既有慷慨壮怀,也有暮年伤感。这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功名虚幻的悲叹。
最后,文章指出这一韵不仅仅是对王亭谢馆的描写,而是关涉全篇,点明了全词的主题。词人在描写历史人物事迹时寄托了不同的感情,与他当时的思想矛盾是相吻合的。
总的来说,这篇点评对辛弃疾的词作《鹧鸪天·岁云暮矣》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词中表达的情感转折和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点评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