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停云堂刚种下的杉树旁,我写下这首词,本来是要给亲友回信的。然而,纸笔被大风吹走了。我只能写下这首词来表达我的心情。
我叹息老来只能以料理空山为事,满山都是我亲手栽种的松树和杉树。不知道何时它们才能长大成荫,而我还能活多少年,就像看到晚年的儿孙成人一样。古时候有多少水榭楼馆,转眼间都变成了荒草丛生的荆棘,让后人凄凉地断魂。想当年美好的时光和景色都消失了,只留下无尽的遗憾。
站在停云堂的高处,谁知道我老来只想过着闲散宁静的生活,不问世间的繁杂事务。梦醒后,我无聊地待在家里,起身想给亲友写信。但是片刻之间,风怒号着,把纸笔吹翻了,仿佛天空也在教训我偷懒。可为什么,又突然间天空变得昏暗,急雨来催促我写诗。
注释:永遇乐是一种词牌名,也叫做“永遇乐慢”或者“消息”。它是一种正体双调的一百四字词,前后段各有十一句,四仄韵。
停云指的是作者在铅山居所的西北隐湖山上修建的一处建筑,取名为停云,寓意是停下云彩。
投老指的是临老的意思。
政通“正”,尔意思是如此,这样。
阴同“荫”,指的是松树何时能长大成材。
凄断指的是凄伤断肠,伤感。
夜阑指的是深夜。
聊复尔耳的意思是聊且如此而已。
何事指的是为什么。
斗暗指的是突然变得昏暗。
《永遇乐·投老空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辛弃疾在庆元三、四年(1197~1198年)期间创作了一首词。当时,辛弃疾已经罢去官职,隐居在瓢泉,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新的居所,名为停云堂。这首词的题目是《停云而思亲友》,正反映了作者在面临迫害时的孤军奋战和企求援助的心态。
辛弃疾在这个时期面临着来自政治上的迫害,他被迫离开了原本的职位,选择了隐居生活。在这个新的居所中,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停云堂,这个名字寓意着他希望能够停下来思考和回忆起亲友们的情谊。
这首词的题目《停云而思亲友》正好表达了辛弃疾内心的渴望。他在迫害的压力下,感到孤独和无助,渴望能够得到亲友们的支持和帮助。他希望停下来,回忆起与亲友们的美好时光,思考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这首词反映了辛弃疾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努力。尽管面临着迫害和困难,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孤军奋战。他希望通过这首词,能够引起亲友们的关注和援助,帮助他渡过难关。
总的来说,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描绘了辛弃疾在庆元三、四年期间的生活状态和心态。他在迫害面前选择了隐居,并在新的居所中思念亲友,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这首词反映了他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努力,以及对亲友情谊的珍视。
《永遇乐·投老空山》创作背景详情»
《戏作》是一首以新种杉树和修书未成为主题的词作。词人在刚落职闲居时,感到不满和寄情山林的避世之志。词人幻想这些长身直立的植物变成像自己一样一心报国的忠勇志士,自己可以指挥他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词人再次被排挤在朝廷之外,只能在深山中种植松树和杉树,消磨人生。词中抒发了词人对古今兴废的感慨,以及对自己年岁渐高、看不到手植之杉松森然成荫的担忧。词人发誓归隐之后不再理会闲事,希望超然物外来摆脱落职闲置的愤懑和无聊。然而,词人又想起陶渊明的《停云》之诗,开始思念亲戚故旧,想写信以报之。然而,天气突变,似乎不让词人写信,却又似在催促词人作诗,作者心态彷徨,思绪纷乱。整首词虽然题为“戏作”,但格调低沉,风味特别。词中通过描写词人的遭遇和感慨,表达了对古今兴废的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永遇乐·投老空山》赏析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