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宇宙中,太阳和月亮不停地运行,万物在人世间不断地生灭。您看,屋檐外的江水滚滚向东流去。我已经隐退了,半夜里在瓢泉听风观雨,春天在雪楼看草赏花。年纪大了,但没有什么大毛病,闲暇之余,我自己耕种田地,自食其力。
您外出游玩,一定会非常思念家乡。当您回到家里,会吃黄鸡,喝白酒,到村社祭祀土地神,过着自在安详充满情趣的生活。祖国西北的土地被金人占领,抗战壮士手握长剑欲杀敌报国却不被使用,而投降派执政者只是空谈,不想收复失地。希望您能为抗金复国做出贡献,成就名声后再隐退。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杨民瞻:作者的朋友,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不详。
“日月”句:古人把天比喻为磨盘,把太阳和月亮比喻为磨盘上的蚂蚁,日夜不停地运行。
浮:流动不固定,喻生。休:休息,喻消亡。《庄子·刻意》篇:“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君看”二句:以江水滚滚东流,喻时光消逝,不因我留。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煜《虞美人》:“问君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次韵前篇》:“长江衮衮空自流,白发纷纷宁少借。”
瓢泉:位于今江西铅山境内。此时稼轩在瓢泉附近,可能有一个小居所,供他欣赏风景和休息。稼轩在绍熙五年(1194)开始建造小屋,然后在庆元二年(1196)搬到瓢泉。
雪楼:稼轩湖居所的楼名。
菟(tù)裘:春秋时期的鲁国地名,位于今山东泰安东南。鲁隐公曾命人在菟裘建宅,以备隐退后居住。后来人们就用这个词来称呼隐退之所。《左传·隐公十一年》:“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太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根据邓广铭的《稼轩词编年笺注》而写的。根据邓广铭的记载,这首词大约是在淳熙绍熙之间(公元1189年至1190年)的时候,辛弃疾闲居在带湖的地方创作的。在那个时候,辛弃疾与杨民瞻是好友,他们的遭遇有些相似,都经历了一些困难。他们之间的交往已经很久了,经常互相写词章往来。而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杨民瞻即将返回家乡(也有一种说法是即将离开山野去游历)的时候,感到很有感触,于是写下来送给他的。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创作背景详情»
件大事。下阕整体上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对时局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劝诫和鼓励。
总的来说,这篇鉴赏文章对于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通过对词中词句的解释和对作者心境的揣摩,文章展示了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同时,文章也对词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其中的特点和亮点。整篇文章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这首词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鉴赏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