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原文赏析

  • zhè
    tiān
    ·
    sòng
    ōu
    yáng
    guó
    ruì
    zhōng
  • [
    sòng
    dài
    ]
    xīn
  • chūn
    yīn
    shàng
    chí
    chūn
    lái
    weì
    yǒu
    yīn
    shí
    rén
    qíng
    zhǎn
    zhuàn
    xián
    zhōng
    kàn
    juàn
    hòu
    zhī
  • meí
    xuě
    liǔ
    shì
    tīng
    bié
    weì
    xiāng
    duǎn
    péng
    chuī
    yǐn
    shú
    chú
    què
    sōng
    jiāng
    wǎng
    feì
    shī

原文: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
梅似雪,柳如丝。试听别语慰相思。短篷炊饮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


相关标签:友情离别相思鹧鸪天

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别词的评价。词人是江西铅山人欧阳国瑞,他在游吴中时,受到了闲居瓢泉的老词人的赠词。整篇赏析分为上下两片,分别写了别时和别后的情感。

上片写别时,词人劝勉欧阳国瑞不要再因为春天阴暗而留恋不去,应该早日出发。这两句劝勉的词语很有趣,因为春天没有不阴暗的时候,这本来只是欧阳的借口,真正的原因是他留恋故乡和友人,同时也害怕前途的不确定和世事的坎坷。作者巧妙地通过春天阴暗来表达这些情感,而欧阳国瑞也能够理解作者的意思。这种间接表达比直接说出来更加巧妙。

接下来的韵章中,词人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论了欧阳国瑞最关心的人情和客路问题。他闲闲地道来,充满了感慨和叹息。这一部分的体验非常深刻,可以说是生活的至理。只有经历过丰富的人生,才能够深入地理解并形容人生的复杂和多变。词人通过自己的经历,将这些感慨融入其中,使得词中充满了生活的趣味。

下片叙述了别后的相思之情。词人提到古人曾经用折梅枝和折柳枝来表达对友人和行人的思念之情。通过梅和柳这两种与别离和友情有关的意象,词人表达了对欧阳国瑞深厚的情谊。尤其是听到别人的话语来安慰相思之情,词人写得非常细腻和真挚。

最后的结韵中,词人殷勤地关照欧阳国瑞,提到了松江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他希望欧阳国瑞在那里能够吃到美味的鲈鱼饭,并且写几首诗寄回来。这两句词融合了词人在吴中的生活经验,也借用了晋代张翰的典故,描绘了吴中的风景,生动而贴切,充满了生活的趣味。

整篇赏析通过对别词的分析,展示了词人的巧妙表达和深刻的情感描写。词中融入了作者的生活经验和典故,使得词语更加生动有趣。读完这篇赏析,让人回味无穷。 《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

猜您喜欢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宋代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後夜相思月满船。

贺新郎·和前韵

宋代 辛弃疾

觅句如东野。想钱塘风流处士,水仙祠下。更亿小孤烟浪里,望断彭郎欲嫁。是一色空蒙难画。谁解胸中吞云梦,试呼来草赋看司马。须更把,《上林》写。
鸡豚旧日渔樵社。问先生:带湖春涨,几时归也?为爱琉璃三万顷,正卧水亭烟榭。对玉塔微澜深夜。雁鹜如云休报事,被诗逢敌手皆勍者。春草梦,也宜夏。

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

宋代 辛弃疾

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六日归时已是疑。应是望多时。
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