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来回都是三百里的路程,约定五天就回家。如果六天才回家,家人一定会焦虑担心,想必他们现在已经在家里等待多时了。
我急急地鞭打着马匹回家,心中焦急,总觉得马匹跑得太慢。抬头偶然看见一只喜鹊,麻烦你帮我办一件事:先飞回家,给我那位亲人带个信。
注释:武陵春是一种词牌名,也叫做“武林春”,其中引用了李白的《清平调》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又有别名“花想容”,是一种双调小令。这首词的正文是毛滂所作,共有四十八个字,上下两阕各有四句,平韵三声。
“五日”二句引自《诗经·采绿》中的一句:“五日为期,六日不詹。”意思是约定五天为期限,第六天就不再等待。
“不免”二句指的是古人相信喜鹊会传递喜讯的传说。
《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的秋天。词人辛弃疾在瓢泉度过了一段宁静而自由的村居生活。他在这里游山逛水、饮酒赋诗,与闲云野鹤为伴。瓢泉的田园景色和村民的朴实淳厚深深地打动了辛弃疾,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写下了许多描绘瓢泉四季风光、人情民俗以及园林景物、抒发情感的诗词作品。而这首《武陵春》就是在这段时期创作的。 《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古代词作《游子吟》进行分析和解读。文章首先介绍了词的上片,描述了游子离家时与妻子的约定以及他思念家人的心情。通过平淡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常有的感受,而最后一句“应是望多时”则巧妙地将游子思念家人和家人盼望他归来的心情同时表达出来。
接下来,文章转到词的下片,描述了游子回程途中的心情。尽管他不断加鞭催马,但仍觉得马儿走得太慢。这里的“急”和“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字平常但含义丰富。突然,游子听到路旁喜鹊的叫声,灵机一动,产生了一个美好的设想,希望喜鹊能先飞回家,向家人报喜。喜鹊在这里成为了游子思念家人和归家心切的媒介,将他的情感与思想相互交织、统一起来。
最后,文章总结了这首词的艺术风格。它没有运用历史典故,也没有慷慨激昂的音调,而是采用了朴素清新、自然流畅的家常语言,通过自描的手法将游子思归的心情描绘得生动活泼。词中的两个“儿”字,一个在句中,一个在句末,都是当时民间口语,更增添了民歌的风韵。
总的来说,这篇赏析对《游子吟》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展示了这首词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赏析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