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仔细品评你的诗作:它们像雄伟浩荡的广阔天空中遗留下来的美妙音乐,又像是复杂多变的洞庭湖畔《成池》之乐的余音。就像纤尘不染的千丈阴崖,只见到满眼的积雪和冰封,让人一见之下不禁毛发森然。哎,从来才华出众的人,遭遇都往往坎坷不幸。因此对着天上那片亘古不变的明月,他们难免会感伤身世;或者躲进华丽冷清的屋子里,借弹奏锦瑟打发夜晚的无聊。
你家祖籍应该是在陕西咸宁,如今已经回不去了。你看看天空上风云变幻,仿佛连翱翔的鱼龙都因此变得惨白无力。再登高远望当年北方家族避难南迁的道路。多少死难者的尸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无人掩埋,已经腐烂不存了。可恨那些掌握朝政的当代王衍们,他们一味空谈,确实“清”到了家!夜半失眠,我常常高歌,但感觉到悲风四起,屋檐前的铁马铮铮作响,仿佛又回到了杀敌的战场。请记住吧,我们的南方和北方至今还是分裂的!
注释:
杜叔高:名斿,金华籣谿人。兄旟,字伯高;旃,字仲高,弟旞,字季高;旝,字幼高。五人俱博学工文,人称金华五高。端平初,以布衣与稼轩壻范黄中(炎)及刘后村等八人同时受召。《中兴馆阁续录·祕阁校勘门》:“绍定以后二人:杜斿字叔高,婺州人。六年十一月以布衣特补迪功郎,差充。端平元年七月与在外合入差遣。”陈亮《龙川文集》卷十九《复杜仲高书》:“伯高之赋,如奔风逸足,而鸣以和鸾。叔高之诗,如干戈森立,有吞虎食牛之气,而左右发春妍以辉映于其间,匪独一门之盛,可谓一时之豪。”叶适《水心文集》卷七《赠杜幼高》诗:“杜子五兄弟,词林俱上头。规模古乐府,接续后《春秋》。奇崛令谁赏,羁栖浪自愁。故园如镜水,日日抱村流。”
恍(huǎng):仿佛。
钧(jūn)天:广阔的天空。
洞庭胶葛:《庄子·天运》篇:“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胶葛:指意境高远。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的春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杜叔高,他从浙江金华前往江西上饶,目的是探访辛弃疾。辛弃疾是一位著名的词人,他的才华和作品广受赞誉。因此,杜叔高希望能够与辛弃疾见面,并向他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欣赏之情。
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杜叔高决定写一首词来送别辛弃疾。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而闻名。杜叔高希望通过这首词,能够表达自己对辛弃疾的敬仰和对他才华的赞赏,同时也表达自己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这篇创作背景展示了杜叔高对辛弃疾的崇拜和对他作品的喜爱。他愿意远道而来,只为了能够与辛弃疾见面并向他表达自己的敬意。这也反映了当时辛弃疾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他的作品对后人的启发和影响。
通过这篇创作背景,读者可以感受到杜叔高对辛弃疾的崇敬之情,以及他对辛弃疾作品的赞赏。这也为后来的词人们提供了一个范例,激励他们在创作中追求卓越和深情。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上片首先赞美了友人的诗作,称其音韵和谐美妙,意境清峻。接下来,赞美了友人高洁的品德和壮志难酬的痛苦。下片则希望友人能够着眼大局,挺身报国。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其中,用“夜半”二句回忆了战场上的厮杀情景,但回到现实却感到无比的痛苦。最后一句点明了作者的恨意,指出国土分裂是导致这种痛苦的根源。整篇赏析中,词人运用了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想象奇特,表达了对友人和祖国的关切和痛苦。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赏析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